程霞(左一)带领村民进行花生补种。
花生田管理药物喷洒除草进行中。
农作物种植环境监测站让智慧农业成为现实。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弓华静 王家恒 文/图
雨后初霁,正阳县广袤的田野上,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近日,走进正阳县黄磊家庭农场,眼前是望不到边际的葱茏绿意,2800亩花生田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生机勃勃。
“看这长势!我们承包的这2800亩土地,种的全是‘豫花37号’高油酸花生,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团队的‘黄金种子’。”该农场负责人程霞指着眼前这片希望之田,语气中充满自豪,“这品种不仅前景好、收益高,每亩单产更是稳定在350公斤到380公斤。”
“雨是下透了,但咱得摸清地里的‘干渴’,科学安排后续管理,涝不得也旱不得。”程霞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指导村民开沟导流。
智慧农业,让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变为精准的“知天而作”。田垄边,农作物种植环境监测站显得格外醒目,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不同深度的土壤墒情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这就是我们的‘智慧管家’。”程霞介绍,从耕地、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整个“耕、种、管、收”环节都朝着智慧化、高效化迈进。
精准的数据替代了经验主义,高效的智能系统解放了人力,科学的管理护航着丰收的希望……近年来,正阳县花生产业借力科技赋能,正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化、标准化方向加速转型。一粒粒“黄金种子”在科技的浇灌下,已成为中原花生产业的品质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