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 佳
近年来,在平舆县教育局“五育并举、创新拔尖、培优补差”教育思路指引下,乡镇教育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作为从事基层物理教学15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悟到,这三大育人导向不仅是基层教师躬身教学实践的“指南针”,更是破解乡镇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密码。乡镇教师作为教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如何将“五育并举、创新拔尖、培优补差”有效融入校园生活、深度扎根课堂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任务的必修课题。
坚持五育并举 筑牢育人根基
当前,乡镇教育仍然存在“重智育 轻全面发展”的现象。体育课被主科挤占,美育停留于临摹简笔画,劳动沦为卫生值日,德育止步于说教。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综合素养。这种传统教育中“重分数轻素养”的功利化倾向,必将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滞后、实践能力提升受阻。五育并举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它不仅是扛牢立德树人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的基石。
五育并举对基层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五育元素。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科学家故事中蕴藏着丰富的五育养分:钱学森带领团队突破“两弹一星”技术封锁的壮举,将家国情怀融入科学攻坚;邓稼先扎根戈壁隐姓埋名28年,用躬身实践诠释奉献精神;牛顿揭示万有引力定律时强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谦逊品格。这些鲜活的科学史案例,既呈现了知识探索的艰辛历程,更展现了求真精神与品格养成的有机融合,是一部部五育融合的生动教材。另一方面,要善用资源创设五育场景。以郭楼街道第一初级中学为例,近年来,学校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比赛,强化团队精神;组织经典诵读,开展感恩教育、学雷锋公益服务活动,深化德育实践;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引入端午节做香包、冬至包饺子、春节剪纸等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书法、美术等社团,为学生搭建多样化成长舞台,学生精神面貌有较大改善。基层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挖掘五育融合点,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让“五育”落地扎根。
坚持创新拔尖 激活人才潜能
创新拔尖不是掐尖,而是点燃,是要通过科学的机制点燃学生的潜能之火。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领下,平舆县立足县域教育实际,不断推进创新拔尖工作,探索开展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式培养。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基层教师要躬身入局。一是要早发现、早培养。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显露特殊禀赋的学生尽早发现、重点培养。例如,在发现、培养物理尖子生上,可以通过课堂动态观察、物理实验表现,及时发现对实验观察敏锐、逻辑推理突出、探究兴趣强烈的学生,建立特长档案,并通过针对性提供学习资源、组建学科兴趣小组、辅导参加物理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争当名师。主动参与名师工作室,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采用“师徒对接”等方式,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培训,到名校去、请名师来,促进教学水平提升。踊跃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在交流中研究教学、找准差距、提升能力,逐步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三是要因材施教。坚持个性化培养,以夯实基础知识为核心,辅助规划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路径,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
坚持培优补差 守护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乡镇学校因教学资源匮乏、优质师资短缺、学生流失严重等陷入提质无力的困境,但乡镇孩子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执着,正是我们基层教育坚持培优补差、守护教育公平的原动力。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抓两头”,就是要建立分层培养机制,对学优生拓展认知边界,拔尖培养。通过素质测试选拔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设置附加题适当增加作业难度。对学困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基础。建立学习搭档,开展结对帮扶。采取激励措施,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表现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要关注中间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会不自主地聚焦两端学生,这样会导致缺少对中间群体的关注。中间生的潜能恰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窗口期。在教育中,这类学生往往具有“基础扎实但动力不足、能力均衡但特长模糊”的特征,需要通过精准干预打破自身惰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抓两头、促中间、带全体”的良性循环。
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目标。从五育融合的课堂到创新拔尖的赛道,从培优补差的精准施策到教育公平的底线坚守,平舆县教育工作者正在以教育思路的“微创新”回应时代“大命题”,奋力书写新时代育人答卷。
(作者系平舆县郭楼街道第一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