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30日
以AI为笔绘就乡村“智变”画卷
  本报记者 陈文科 通讯员 贺志勇
 谷雨时节,平舆县东皇街道徐寨社区的麦田里,无人机穿梭喷洒叶面肥,种粮大户徐素明的手机实时显示AI病虫害监测系统传回的麦苗健康数据。如今,AI技术正从农田到政务、生产到治理,全方位融入乡村肌理,为传统农业乡镇注入“智慧动能”。
  AI“问诊”农田:精准农业降本增效
  “AI系统提前3天预警蚜虫隐患,无人机及时防治,去年这片麦田挽回了30%的产量损失。”徐素明指着千亩麦田感慨。该街道打造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体系,通过无人机每日航拍、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结合AI算法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实现病虫害预警、水肥管理的精准化。数据显示,引入AI技术后,当地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人工成本降低40%,小麦亩产从800斤提升至920斤。
  “多光谱相机能捕捉人眼看不到的作物光谱异常,AI算法再结合历史数据预判风险。”社区干部徐海松演示监控大屏,不同地块以热力图区分健康等级,红色区域自动触发防治预案。这套系统还与智能灌溉、无人机播种等设备联动,形成“监测—分析—执行”闭环,推动农业从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型。
  AI“秒批”政务:服务效能提档升级
  在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AI智能审核系统让政务服务效率倍增。村民李大姐办理准生证时,工作人员扫描完资料后,系统在5分钟内完成信息识别与初审。“过去需1天~2天审核,现在当场办结,少跑冤枉路。”据统计,AI系统上线后,政务服务一次性通过率从60%提升至95%,群众平均等待时间缩短80%。
  针对老年群体办事难点,该街道开发“语音助手”功能,老年人可通过语音指令导航至办理界面;建立政策智能匹配库,企业提交信息后,AI自动生成定制化申报指南。独居老人王大爷的养老金资格认证,通过AI抓取就诊记录实现无感审批,“不用跑腿就能办完,政府服务越来越贴心。”
  AI“充电”干部:基层治理迭代升级
  “现在打开系统就能看到哪户有矛盾、哪片设施需维护,工作更有针对性。”徐寨社区负责人王长贵熟练操作民情分析系统。针对基层干部“数字恐慌”,该街道实施“头雁领飞”计划,通过“AI辅导员”一对一指导、“田间课堂”方言教学、“数字擂台赛”成效晾晒,推动90%村支书掌握智能治理系统,45岁以下干部全员考取“数字乡村操作员”证书。
  AI技术不仅提升效率,而且优化治理模式。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影通过AI分析发现老年人口占比23%,迅速推出“银发关爱套餐”,涵盖智能健康监测、代买药品等服务。“AI解放了人力,让干部有更多精力聚焦群众需求。”
  AI“绘就”未来:乡村生态向智而行
  从农业到政务,AI技术正延伸至乡村发展各领域。该街道规划的“AI+乡村”蓝图中,智能手环将为独居老人提供安全监测,VR技术助力乡村旅游数字化,AI直播助手则指导农户对接消费趋势。在徐寨社区AI农业示范园,智能灌溉系统与光伏电站联动,探索“光伏+种植”立体农业模式,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AI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乡村更具活力。”该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说,“我们将深化AI在养老、环境、电商等场景的应用,让科技真正扎根土地,让乡村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智’与‘质’的双提升。”
  当传统农业邂逅智能科技,当基层治理拥抱数字变革,一幅科技强、服务优、治理精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清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