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铁成 赵心田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六月,几名金军骑兵策马跑进蔡州城(今汝南)西门,来到镇南节度使衙门报告:宋军从信阳军越过宋金淮河边境,离蔡州不远了。蔡州金军守将下令立即集结蔡州城和附近的金军,准备停当后全军开出蔡州,顺着汇入沙河的溱水迎击宋军。
溱水又名臻头河,发源于确山与泌阳交界的千眼岭,流经确山、汝南两县,全长135公里,在汝南县城南注入瀙水,在汝南境内两岸是平原沃野。
溱水河边的原野上出现宋军大队人马,由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指挥,从信阳军渡过淮河北伐,直奔蔡州而来。
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宋宁宗赵扩继位,外戚韩侂胄渐掌大权,他是北宋名相韩琦的五世孙,想建功立业,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主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主和派,使主战派得到鼓舞,很得民心。韩侂胄雄心很大,但急于求成,决策立即北伐。辛弃疾、叶适等认为北伐的时机尚未成熟,可惜韩侂胄没有采纳。
抗金名将吴璘的孙子吴曦是位武将,利用韩侂胄筹划北伐的时机,请求从东南返回川陕前线,被任命为兴州(今陕西略阳)都统制。吴曦心怀异志,上任伊始就立即以“暂缓帅职,治军无术”的罪名,诬陷弹劾此前代掌军权的副都统制王大节,王大节被宋廷处以“降两官放罢”的严厉处分,川陕兵权落入吴曦一人手中。宰相韩侂胄发动北伐急需有资历、有能力的大将,王大节是个独当一面的将领,曾在兴州掌管3万甲兵驻守边防,对军中情况熟知在胸,处事老到,此时被起用升任江州都统制。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韩侂胄命令各路宋军同时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建康府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州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江陵府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陕西汉中兴州(今陕西略阳)宋军攻关中。王大节率军从江州出发,翻越大别山的关口来到信阳军前线,接下来渡过淮河进入金国控制区,部下的几万宋军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行军迟缓辛苦,在溱水河畔与前来堵击的大批金军相遇。
开禧北伐宋军是不宣而战的,但准备叛变的吴曦等内奸事先对金人泄露了这个机密,自己按兵不动,金军有了准备,从容调集兵力进行反击。王大节部有宋军数万人,肩荷兵器,身背粮草,长途跋涉,汗流浃背,精疲力竭,遇到金军来战,在原野上排成阵势对敌,但经不住人数少于自己的金军骑兵轮番冲击射杀,进退失据,天色将晚时宋军只得退却,退却很快演变为溃逃,金军骑兵趁机追杀,宋军损失2万余人,王大节带余部趁着夜暗退回宋界。开禧北伐时,宋军已经几十年没有打过大仗,政治准备比较充分,但军事准备不到位,像岳飞那样的大将之才尤其缺乏。王大节倒是个宿将,但从川陕调来江州不久,与部下不熟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对在平原地带用步兵抗击金军骑兵冲击也缺乏应对手段,溱水战败是无法避免的。
“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宋朝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但是没有骑兵,在战场上就只能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从北宋到南宋都是如此。
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临敌时,宋军一般都是刀枪居前,弓弩在后。当敌接近至300米时,令神臂弓手起立射之;当敌接近至200米时,令平射弓手起立射之;当敌骑冲至拒马前时,枪兵与之肉搏。宋军中骑兵只占1/7,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高约1.36米。在岳飞之外,宋军将领大都不领会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没有以骑制骑的战法,仍然沿袭以步制骑的套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已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负。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退而不可收拾。
一直威胁中原的北方游牧王朝,辽、西夏、金、蒙古的军队都以骑射见长,骑兵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作战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游牧军队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是辅助兵种。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进攻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时,出动的总兵力才7万人,其中女真官兵才3万余人,宋军从边境到京城,几十万禁军边军没有进行有效抵抗,结果发生徽宗、钦宗皇帝被俘,北宋皇朝覆灭的天大悲剧。
缺乏运用骑兵机动作战的意识,马匹缺乏,作战时分散使用骑兵,步兵对骑兵作战缺乏制胜的方法,是宋军兵员众多但战力低下、一直被动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力、经济、财政、文化、科技都占绝对优势的两宋,直到彻底覆灭也没能改变军事上的弱势,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发人深省。
在中原东路、中路、西路三个战场上,宋军只有东路的毕再遇进攻泗州获胜。他的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从岳飞转战江、淮之间,积官至武义大夫。毕再遇勇猛过人,熟知兵略,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
金军全线对宋军发起反击,宋军转进攻为防守,接连丧师丢地,局面被动。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汉中宋军将领吴曦的叛变被迅速平定,金军统帅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对峙形势改变。但宋廷内主和派密谋媾和,杨皇后与礼部侍郎史弥远等勾结,伪造诏书派人劫持杀死韩侂胄,还把他的头颅献给金人。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内容是南宋上国书称金主为伯父,岁币银绢各30万,又以300万缗钱赎回淮、陕沦陷地区。
岳飞部将孟安,是在靖康之变后不愿当亡国奴,从山西绛州投奔到汴京岳飞帐下的,之后跟随岳家军南征北战,曾立过军功,随军定居在随州、枣阳,他的儿子孟林长大后也投身岳家军,与岳飞儿子岳云并肩作战。孟林又把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讲给儿子孟宗政听,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孟宗政长大后投身军旅,走上祖父、父亲戍边卫国的军旅征程。他在开禧北伐中崭露头角,被授京西兵马钤辖,镇守襄阳。他把4个儿子孟璟、孟璋、孟瑛、孟珙从少年起就带在军中,让他们经受军旅生涯的锻炼,使他们练就了良好的武艺,培养出为国为民保卫家园的战斗决心。他的四儿子孟珙生于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国撕毁《嘉定和议》,出兵进犯襄阳。孟珙认为金军必犯樊城,向父亲献策在罗家渡济河布阵,孟宗政同意,金军果真到来,宋军趁其半渡出伏兵击之,金军半数被歼灭。孟宗政又奉命救援枣阳,在战阵中父子失散,孟珙看见父亲穿着白色的战袍骑着白马,被裹在敌军的阵中,就大声喊道:“那是我的父亲。”他立即率骑兵杀进敌阵,在万军中勇救父亲,可谓少年英雄。孟宗政、孟珙父子成为抗击金军的国家栋梁,在中路襄汉战场屡败金军。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时任荆鄂都统制、知枣阳军的孟宗政去世。《宋史·孟宗政传》载:“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孟宗政在世时,招收金朝境内的唐、邓、蔡三州壮士2万多人,编为忠顺军。此时担任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的孟珙接管忠顺军,率军守卫在宋金对峙的中路,成为稳定边陲的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