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仁天
普济桥。通讯员 田常青 摄 弯弯曲曲的汝河自汝南县流入正阳县的第一站是寒冻镇。在寒冻镇老汝河的支流上,至今屹立着一座古桥——普济桥。普济桥是一座三拱大石桥,长约18米,宽约5米。横贯桥身有两条石龙,雕刻精美的龙头朝向上游,龙尾对着下游。桥北侧不远处矗立着两座高大的石碑。据碑文落款时间,桥修于清代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迄今已历240年风雨。
左侧一块石碑,题名《重修普济桥碑记》。碑文一开头揭示了普济桥得名之由:
济人之名,世争慕之,而普济之功永传不朽者,非谓有其举之莫或废也,谓其修废举坠,继继承承,代有其人也。汝南安成之东厢,翰栋镇西北隅,□□桥焉,名曰普济,谓其为汝光要津,所济者广也。
石碑的碑首与碑座俱已不知所终,碑身是近年以水泥修砌底座重新竖立起来的。遗憾的是,每行碑文最下面有两字被水泥砌住,无从识别了。
由这段文字可知,普济之名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含义。时间上,此桥修废举坠,世代继承,永传不朽;空间上,地处要道,南来北往,所济甚广。所谓“汝光要津”,汝指汝宁府,或汝宁府治所在地汝阳县(今汝南县),光指光州(今潢川县)。明清时期,光州隶属于汝宁府,两地来往甚多,处于汝光要津的普济桥,重要性不言而喻。
普济桥的位置,碑文中说在“汝南安成之东厢,翰栋镇西北隅”。汝南安成,实为汝南郡安成县,县始设于西汉,延续至隋代,前后存在约800年。安成故城遗址在今寒冻镇固城村,普济桥西2.5公里,这里已于2021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汝南安成也是周氏的重要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众多周氏名人,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周燕、周嘉、周畅、周业、周磐、周燮、周乘,等等。魏晋以后,周氏南迁,但后裔仍以安成为籍,如《晋书》记载的周顗家族、周访家族,《南史》记载的周颙、周舍父子和周弘正、周弘让、周弘直三兄弟,《隋书》记载的周法尚家族,乃至唐朝中后期的宰相周墀。在中古门阀时代,安成周氏绵延几百年而繁盛不绝。
寒冻镇在安成之东,古称安东,又称翰栋。寒冻镇是正阳县四大古镇(铜钟、寒冻、汝南埠、陡沟)之一,位于正阳县东北部,与汝南、平舆、新蔡三县接壤,乃一水陆交汇之地、物资集散中心。清嘉庆《正阳县志·物产》记载:“织绫之业,以寒冻店为最,值亦较昂,号曰寒绫。”可见古代寒冻镇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普济桥就在今寒冻镇街西北。安成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寒冻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普济桥之修建似乎势在必然,顺理成章。
普济桥最早修建于何时呢?据碑文记载,已知最早是在明朝“正德十四年王君讳恕所创建”。明朝之前是否有桥就难以考察了。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由王恕所创建的普济桥,沿用了近200年,到清朝康熙年间,已残破不堪,“止架木通行”。这时,又有乡人起而修之。碑文曰:
余先太祖遵义、遵道、遵路、遵帝兄弟四人,领袖一方,复请募化。善人赵君讳恒者,蓬头跣足,沿村募□□成厥功,故至今犹颂普济之德於弗替也。
《重修普济桥碑记》撰文者为岁贡生王敬修。王敬修的先太祖王遵义、王遵道、王遵路、王遵帝兄弟四人,因母亲守节之故,列名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所修的《真阳县志》。《真阳县志》卷六《烈女》载:
刘氏,守信保人庠生王之纯妻。纯故,氏年廿四,恸夫欲以身殉。亲戚以子幼力劝,至再,乃不死。家贫,不能雇工成坟葬夫,氏率长子七岁、次子五岁,以衣裹土,又结小草庐于墓侧,置子在襁褓者,未旬日而坟成。后诸子渐成立,延师教训。氏自甘淡泊,亲纺绩以办束金。是以子遵义入庠,遵道、遵路并食饩,遵帝亦登吏籍。四子咸克底于成。
刘氏独立抚育四子,使他们皆有所成,坚忍不拔之志令人感佩。而从这段记载来看,王氏四兄弟并非普通乡民,皆为有身份的文化人。其中,王遵道在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所修的《正阳县志·人物》中还有小传:
王遵道,字锡极,恩贡生。父郡庠生之纯早殁,贫不能葬,遵道同母刘氏抔土为坟。时方七岁,人咸异之。读书质微钝,杜门三年,饮食自牖入,成诸生,后结草庐,冬夏处之。日以讲学为事,耿介拔俗,后学奉为楷模。或以事就正,是非得失,摘发不少贷。县官安圻礼重之。
王氏四兄弟作为地方知名之士,在清朝康熙年间领衔重修了普济桥。这次重修的普济桥,济人通行50年左右。碑文接着说:
无如始终无常,成败有数,五十年来,渐为水伤。虽市商乡老亦暂为补葺,未及七年,而全体倾圮。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当地人又对普济桥进行了一次补修。领导这次补修的会首有史上品、王克长、史应序、王克明、史光前等人。但此次补修的工程质量不是太好,普济桥需要一次更为彻底的重修,这就是碑文所记载的发生在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秋季的重修行动。关于此次重修过程,碑文是这样记载的:
本镇史君讳天锡字君荣者,目击心恻,奋志重修。但虑功果浩大,独力难成,爰择镇中秉公无私者十余人,以为善首,或联会姻朋,或□□远近,购石运灰,物料几备,事可举矣。奈支用难齐,迁延久之。善果未完,史君之心甚难安矣,故昨岁稍丰,今春工动,众善首亦同心协力,不辞其瘁□□月而告竣焉。
本地人史天锡是重修行动的发起者。但工程的完成,是众人协同努力的结果。碑文中记下了一批总领会首的名字:王百诵、史秀、王以智、史显曾、王以忠、刘淑文、王景夏、王安国、王定国、史光第、史光前、史濬、史大雅、史乾修、王景周、王廷珠、秦以敏。其中,王百诵、王以忠二人在清嘉庆《正阳县志》中有传,王百诵曾任荥阳训导,颇有学问。除了这批重修工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为普济桥捐建栏杆的是王国泰、王枝、王栋三人。清嘉庆《正阳县志》显示,王国泰后曾任孟县训导。在他们的名字之前,石碑上还专门刻下了时任正阳知县刘鳌、儒学正堂秦堂、典史徐万春3位官员的名字。碑文的撰写者是贡生王敬修,书丹者是庠生王兆泰,刻工是来自禹州的师傅秦灿、秦焕兄弟。碑文最后,还刻有一位住持僧戒强的法号,大概是附近固城寺的和尚。
竣工后的普济桥,“体制宽大,上下坚固,加以栏杆,更无陨坠之忧”。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普济桥。虽然在我们眼中普济桥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在古代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修建这样一座桥梁,工程量极为浩大。比如,在一个缺乏石料的平原地带,仅购买、运输建桥的石材恐怕就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了重修普济桥,当地士民广泛参与,出钱出力。普济桥头左侧石碑的碑阴和右侧石碑的前后两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款者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和石碑一样,已经与普济桥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历史的风景,在造福于人的同时也令路人瞻仰,正如碑文所言:“不言功而功莫及,不市德而德无加。”
时至今日,普济桥的桥体依然保持完好,桥墩被水流冲刷,留下了道道痕迹,最初的桥栏杆则早已被毁。据当地人讲,以前桥栏杆上有双龙戏珠、九龙护水雕刻,现在的栏杆是重新加装的。在石碑旁边,立有一块正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普济桥上,至今仍人来车往,但并未见到限载标志。期待普济桥得到更好的保护,真正实现其“普济之功,永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