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1日
两部《汝南遗事》,两种历史书写
  □朱仁天
  从汉代至唐初近800年的时间里,今驻马店境内(除泌阳县外)曾长期属于汝南郡,因此这片土地也常被称作汝南。崛起于东汉汝南郡汝阳县的“四世三公”袁氏家族,史称汝南袁氏;发端于汝南郡安成县(故址在今正阳县寒冻镇)的周氏家族,后人多以“汝南”为堂号。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署名时,有时还自称“汝南周敦颐”。明代苏州人周文华写了一本植物栽培著作,以其周氏郡望的关系,命名为《汝南圃史》。明代汝宁府汝阳县人强晟写了一部诗话著作,名为《汝南诗话》,也是考虑到地域之故。驻马店历史上,还先后出现过两部同名历史著作《汝南遗事》,其中1部为元代王鹗所作,另1部为明代李本固所作。两书中,“汝南”二字体现了相同的地理位置,所记载的“遗事”却完全不同。
  一、王鹗《汝南遗事》
  王鹗《汝南遗事》四卷,所记内容为金朝末年金哀宗迁都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在蒙古与南宋军队的合力围攻下,最终城破国亡的一段历史。作者王鹗(1190年~1273年),字百一,曹州东明人(今山东省东明县)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状元,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正大七年(1230年),改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令。王鹗所处的时代,金朝已风雨飘摇,日薄西山。在蒙古军队的强大攻势下,金军节节败退,朝不保夕。1214年,金统治者把都城从中都(今北京)南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1233年又被迫迁都蔡州。王鹗当时去职丁母忧,金迁都后急需用人,起复为尚书省都事,又升左右司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在历史转折关头,他目睹了金朝走向覆亡的最后一幕,并用笔记录下了诸多细节。
  王鹗《汝南遗事》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六日决定迁蔡写起,至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初五金亡前夕止。全书以纲目体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载了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涉及人事任免、军事战况、经济举措等方面问题,展现了金统治者在最后时刻的艰难挣扎。
  天兴三年正月初十,蔡州城被蒙宋联军攻陷,王鹗被素闻其名的蒙古将领张柔救下,带往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据王鹗在《汝南遗事·总论》中叙述,此书目录在蔡州时已编,具体内容则在金亡之后“追想前编,直书实事”所写。《汝南遗事》未写金朝最后5日发生之事,大概是王鹗出于对金朝的感念之心,不忍细述其灭亡时的惨烈景象。
  王鹗《汝南遗事》因作者亲历者的身份,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原本已佚,今本是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全书总目》曰:“是编即随哀宗在蔡州围城所作,故以‘汝南’命名。所记始天兴二年六月,迄三年正月。随日编载,有纲有目,共一百零七条。皆所身亲目击之事,故记载最为详确。……《金史·哀宗本纪》及乌库哩镐、完颜仲德、张天纲等传皆全采用之,足征其言皆实录矣。”《汝南遗事》不仅保存了大量金末史实,是《金史》编纂的重要资料来源,而且可以与《大金国志》《金史》等史籍相互参证,纠谬补缺。
  王鹗《汝南遗事》也涉及蔡州地方史事。如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二十三日南迁经过新蔡县姜寨,“县令舒穆尔嵩拜上於马前”;二十四日,经过平舆;二十五日,进入蔡州城。还有“敌人决练江、宋人决柴潭以入汝”“蔡之东北皆汝水”,可以知古今地理之殊。
  王鹗本人后来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首授翰林学士承旨,制诰典章。他上疏设立翰林院,又奏请开馆修史,为《金史》的修纂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除了《汝南遗事》四卷,王鹗还著有《论语集义》一卷、诗文《应物集》四十卷。今仅存《汝南遗事》。
  二、李本固《汝南遗事》
  与王鹗不同,明代《汝南遗事》的作者李本固(约1552年~1632年)是本地人。李本固字叔茂,祖籍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后移居汝阳县(今河南省汝南县)。祖母以上,三代抚孤,至其父李呈芳,家门始兴。万历八年(1580年),李本固考中进士,3年后授蒲城知县,任满升御史。万历十七年,补云南道监察御史。万历二十年,李本固巡按陕西,“惩贪墨,劾债帅,弹压强藩,威棱大著”(《大清一统志·李本固传》)。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巡按云南。次年冬,因“枢臣考察军政,不当上意,怒加谴责,波及言官”,被削职为民。正值盛年的李本固回到家乡后,与同被免官的乡人费必兴、李宗延一起,“无所事事,时携棋局尊酒,数相过从,以耗壮心而遣余年”(《汝南遗事序》)。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况,说:“若辈国器,奈何为此牧猪奴戏。今郡志旷废百年,如有所待,独不可游意其间乎?”李本固听了,惭愧得大汗淋漓,从此开始留意载籍传闻,收集资料,为编纂郡志做准备。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汝宁知府黄似华邀请李本固修志。因之前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李本固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汝南志》的编纂。这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汝宁府志。
  《汝南志》完成后,李本固“检笥中尚有遗草,虽匪侯鲭,颇类鸡肋,弃之不无可惜。且时贤循吏拘于格而未收者,亦复有人。久之,恐湮灭而不彰也。乃撰次成帙,曰《汝南遗事》”,时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也就是说,李本固的《汝南遗事》是他用编纂《汝南志》的剩余材料整理编次而成,是他编纂《汝南志》的副产品。因其内容属于《汝南志》之遗余,便名之曰《汝南遗事》。
  李本固《汝南遗事》大体以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分上下两卷。上卷有105节,下卷有64节。每节相当于一个条目,但无标题。从各条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人物、文学、遗迹、传说、碑铭、封国、事件7类。其中,人物类最多,有138条,占全书的81%;其他有文学类13条、遗迹类7条、传说类6条、碑铭类3条、封国类1条、事件类1条。书中所录人物,从上古时代到作者当朝,从诸侯王公到细民节妇,范围极广。如开篇前3条,讲的分别是柏国始封侯柏亮父、吕国始封侯伯夷、蔡国的蔡哀侯,最后涉及的2位主体人物为明万历年间的刘节妇、熊节妇,中间则以汉唐时期汝南知名人物为多。无论人物类还是其他类别,都与汝南郡(或蔡州、汝宁府)有关,因此李本固的《汝南遗事》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地方史料汇编。
  李本固《汝南遗事》各条内容之后,大多注明了资料的来源出处。总的来看,此书内容多采辑于历代正史,其他史籍有《左传》《汝南先贤传》《英雄传》《水经注》《九国志》《三辅决录》《续通鉴纲目》《文献通考》《昭代典则》《义士传》等,也有《世说新语》《云溪友议》《剧谈录》《古今诗话》《秦藻幽胜录》《蓉塘诗话》等小说文学类典籍,还有《风俗通》《异苑》《搜神记》《真诰》《夷坚志》《录异记》等志怪仙异类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此书曰:“郡守黄邻初属修《汝南志》,其削草未经收录者,复辑为是书。盖当时志乘裁断,或不能尽出己意,故以此续之,以示不忍割弃之意。然多涉神怪仙鬼,不免为小说家言。”
  明泰昌元年(1620年),免官24年之久的李本固被重新起用,任太仆寺少卿。次年,升光禄寺卿。最后,以南京大理寺卿致仕。除了《汝南志》《汝南遗事》,李本固还著有《碧筠馆集》,惜已佚。
  三、两部《汝南遗事》之比较
  王鹗《汝南遗事》(以下简称王书)与李本固《汝南遗事》(以下简称李书)作为同名著作,可资比较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从书的体裁与性质来说,王书属于纲目体形式,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史学著作;李书是一部地方资料汇编,中间夹杂着逸事传闻,具有综合性特征,作为史书的性质则远不如王书。
  其次,从书的内容与范围来说,王书集中记录金朝迁都蔡州走向灭亡的历史,时间跨度7个月,地点主要在蔡州城;李书的内容并没有一个核心主题,时间跨越4000年左右,地域范围也比王书略大。
  再次,就两书的风格特点而言,王书以金朝的命运为主线,以时间发展为序,记事紧凑,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带有一定的悲壮色彩;李书虽然也按时间先后编排,但是前后条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各文风格亦不统一,对于普通读者或具有更多的阅读趣味性。
  最后,就两书的历史价值而言,王书作为第一手史料,以其翔实可靠的内容,对研究《金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史学界,王书比李书知名度更大。李书的价值在于辑录了大量本地文史资料,对今人了解驻马店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时,对两部《汝南遗事》给予了不同的对待。王书虽已佚,但被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然后誊抄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王书被著录于史部杂史类。李书没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仅以存目的形式被列入子部小说家类,连史部都未能进入。
  2018年,本地史志专家赵心田、赵新春两位老师对李本固《汝南遗事》进行了详细校注,并附录李本固传记、年表、诗文辑佚等,使之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