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1日
驻马店文化的一座丰碑
——纪念樊粹庭先生诞辰120周年
  □ 陈万语
  在豫南平原的沃土上,驻马店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盘古开天的创世传说,还走出了一位改写中国戏曲史的文化巨擘。
  1905年3月初春,当遂平潘庄的樊氏祖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时,谁都不曾料到这个婴儿将在20世纪戏曲舞台上掀起惊涛骇浪。值此樊粹庭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作为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的一员,以赤子之心回溯这位“现代豫剧之父”的传奇人生,在新时代重新丈量他留给家乡的文化遗产。
  一、汝河滋养的艺术萌芽
  长长的汝河蜿蜒而过遂平城,城南的潘庄村,碧绿的农田间,樊氏家族在这里世代耕读传家。少年樊郁(后改名樊粹庭)在私塾先生的戒尺与田间地头的梆子声中成长,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交融,为他日后将文人情怀注入民间艺术埋下伏笔。每逢庙会时节,少年攀上戏台梁架偷师学艺的身影,恰似中国戏曲千年传承的生动隐喻——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在文人浇灌下绽放。
  1919年春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是樊粹庭人生的关键转折。河南大学堂的现代教育体系与相国寺戏台的市井气息,在这位青年心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展现出对戏曲的浓厚艺术热忱。就读期间,他不顾父亲反对,与同学组建国剧(京剧)队并担任队长,课余组织排练并登台演出,曾在《赵氏孤儿》中饰演程婴等角色。
  他在自述中回忆:“每当夜戏散场,踏着月光背诵莎士比亚对白时,总觉得豫剧应该有更宏大的叙事。”这种超越时代的艺术自觉,预示着他将用毕生精力架起传统戏曲通向现代的桥梁。
  二、豫剧改革的破冰之旅和家国情怀
  193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樊粹庭创办豫声剧院,并辞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职务,在物资匮乏时期坚持“演戏即塑造灵魂”的信念,甚至变卖家产维系剧团运营。这个看似疯狂的举动,实则是深思熟虑的文化抉择。他深知,要革新豫剧必须建立从创作到演出的完整体系:亲手编写《凌云志》《义烈风》等38部原创剧本,将西方戏剧理论融入传统戏曲结构;改造剧场设置镜框式舞台,引进灯光布景系统;建立演员文化培训制度,要求陈素真等名角研读《文心雕龙》。
  1935年,《霄壤恨》在开封连演百场的盛况,印证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这部反映阶级压迫的现代戏,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悲怆的唱腔特色,又创新运用电影蒙太奇式的场次切换。当时剧评家惊叹:“樊君以如椽巨笔,令梆子戏脱胎换骨。”正是这种将传统艺术基因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的改革智慧,使豫剧从乡野草台跃升为都市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将樊粹庭推向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他率领狮吼剧团转战西安,在敌机轰炸间隙创作《克敌荣归》《巾帼侠》等抗战剧目。1942年,他带领剧团徒步穿越秦岭入川义演,沿途编演《汉江女》唤醒民众,这段三千里的文化长征,将豫剧的火种播撒到大西南。在重庆防空洞里修改剧本时,他写下:“戏曲当为民族精神之号角,岂可独善其身乎?”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粹庭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新生活中,自觉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指导创作实践,创作了《再生铁》《吕四娘》《水工郑国》等新剧目,现代戏《两条路》《杨柳村》《马蹄湾》等,对戏曲表现现代社会生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三、天中大地的豫剧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后,驻马店人从未忘记这位文化赤子,延续“樊戏”精神。
  遂平县潘庄村的樊粹庭故居,已成为豫剧文化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万名研学师生。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豫剧传承特色班,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樊粹庭戏曲文化园,创建戏曲专业美玲班,将樊戏创作方法论纳入必修课程。驻马店现有登记在册的民营豫剧团超50家,如遂平县樊粹庭豫剧团常年在乡村巡演,保留樊派剧目原汁原味。
  西平嫘祖祭典、汝南梁祝故里文化节均以豫剧演出为核心环节。特别是街头巷尾不定期举办的票友擂台赛、戏曲茶座,群众争相参与。自创短视频账号传播经典唱段,如抖音“天中戏韵”粉丝超10万。红白喜事、庙会、节庆必请戏班,豫剧已深度嵌入群众生活。
  樊粹庭豫剧精神深深影响着家乡豫剧事业的发展。驻马店市已连续举办多届黄河戏剧节,吸引全国13省、区、市剧团参演,涵盖15个剧种,成为全国戏剧交流平台。在我市,不论民间剧场还是国有剧院,豫剧创作和传承事业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杨靖宇》《樊粹庭》《陈蕃》《抢来的警官》《皇家驿站》《桃花村》等,获得河南省历届戏剧大赛金奖。市内346个剧团年演出近20万场次,通过“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普及豫剧文化。
  更令人欣慰的是,豫剧《金凤归来》入选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并获得河南文华大奖,现代豫剧《杨靖宇》、新编红色戏剧《孔剑舞》在黄河戏剧节上获奖,延续了樊氏戏剧“文骨戏魂”的创作理念。剧目以现代审美的视角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重新融入了樊戏中战争题材的美学特征与民族精神。
  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提炼樊粹庭先生改革精神“热爱、执着、奉献”作为文化内核指导工作,推动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结合,强化樊粹庭先生作为驻马店文化丰碑的象征意义,越来越深入民心。
  四、新时代文化地标的精神对话
  驻马店对樊粹庭精神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历史记忆中,更化作一座座矗立的文化丰碑。樊粹庭纪念馆于2018年在驻马店开发区落成,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以“豫剧改革之路”为主题,展出樊粹庭先生手稿、戏服、老唱片等珍贵文物2000多件。纪念馆旁的樊粹庭纪念碑高9.5米,碑身镌刻着马紫臣、张大新撰写的纪念樊粹庭碑文,基座浮雕呈现《义烈风》《柳绿云》经典场景,成为市民感悟戏曲精神的文化地标。
  2024年11月,樊粹庭剧场在遂平县城正式揭牌,既能演绎传统豫剧《三拂袖》,也可呈现现代京剧《红灯记》。“百姓戏台”公益演出计划每周开锣,遂平民间戏班与专业院团同台竞艺。
  从纪念馆到剧场,这正是驻马店人对樊粹庭先生“戏曲源于民间”理念的生动实践。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起点,重读樊粹庭1936年《告豫剧同仁书》中“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的疾呼,愈发感受到其前瞻性。当前戏曲传承面临的新挑战——新媒体冲击、受众代际更迭、文化消费方式变革,恰与百年前戏曲改良运动形成历史回响。我们欣喜地看到,民间戏班运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樊派经典唱段,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开发豫剧VR体验项目,这些自发性的创新实践,与樊粹庭当年的改革精神一脉相承。
  樊粹庭先生曾言:“真艺术当如汝河之水,既深且活。”今日之驻马店,正以建设豫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打造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在驻马店的人气顶流皇家驿站定期举办“樊粹庭戏剧季”,在高铁新城规划中专设戏曲文化街区,使传统艺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开发区豫剧小镇、遂平潘庄正在打造“戏曲民宿”旅游项目,游客可体验画脸谱、学身段的非遗课程。将樊粹庭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实践,通过贴近时代的创作、科技手段和产业开发,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活”起来,成为天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
  当前,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正在筹划樊粹庭剧院,开发“樊粹庭故里戏曲之旅”,串联樊粹庭纪念馆、樊粹庭剧院豫剧演出、皇家驿站非遗戏曲集市、豫剧小镇文化街区,将豫剧演艺与餐饮、民宿结合,打造“戏曲主题”消费场景,举办樊粹庭豫剧文化节,带动乡村旅游,助推驻马店经济发展。
  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正是我们后人对樊粹庭先生最好的告慰。抬头仰望舞台的天空,樊先生倘若地下有知,定是欣慰,活着的文化丰碑,永远唱响在天中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