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蓝对联·红对联
  □ 孙秋鹏
  北风吹来了寒意,也吹来了人间乙巳新年的讯息。我在书桌前,望着自己刚刚书写的红对联,心潮起伏。
  父亲去世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来,每到新年,我总是要书写几副蓝对联,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那些蓝色的对联,如同冬日的天空,显得深沉而带凉意。
  一阵寒风划过脸颊,让父亲去世后三年来的生活画面在眼前清晰起来。
  父亲生前是个写对联的好手,这是让我们一家感觉很自豪的一件事。每到年前,他就会准备好笔墨纸砚,坐在那张老旧的木桌前,开始挥毫泼墨。他的书法在当地小有名气,邻居都知道,想要一副既充满书法艺术的墨香又有独特春节韵味的对联,就来找父亲。
  父亲写的对联内容大都是独立思考后自拟,充满了美好的寓意。他会根据每家的情况精心撰写,哪家有学子即将参加考试,父亲就写“考场驰笔龙凤舞,金榜题名喜瑞盈”;哪家新添了人口,就写“祥光入户家运盛,喜意盈门乐事多”;哪家的母猪新下了猪崽儿,就写“勤劳人家财星现,浩荡春意福运临”……他的字凝重质朴,极具功夫,每一个都仿佛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家里的小院就是村里的“春联代写站”。天还没亮透,就有人拿着红纸来找父亲。父亲总是热情地招呼,然后全神贯注地书写。我在一旁看着父亲把那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变成了充满祝福的艺术品。邻居拿着写好的春联,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父亲给一家人带来了荣光。
  然而,父亲去世后,这一切都成了回忆。家里再也没有那弥漫着墨香的书写场景,再也听不到父亲和邻居关于春联内容的讨论声。
  父亲走后,家里一下子空了许多。曾经他常在的那些地方,总是让人觉得落寞。客厅里那张木质沙发,父亲在世时总是坐在那里,到了冬日,阳光洒在他身上,形成一片宁静的光影。如今,沙发上老是空的,容易落些灰尘。每次打扫的时候,母亲都会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抹布,呆坐一会儿,仿佛能看到父亲还在那里,微微皱着眉头看着书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
  吃饭的时候,那张餐桌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满满当当。父亲在时,他总是坐在主位,笑着招呼大家多吃些。现在,那个位置空着,我们也不自觉地放慢了吃饭的速度,偶尔目光扫过那个空位,心中就会泛起丝丝缕缕的悲伤。母亲总是强忍着泪水,努力把饭菜做丰盛些,可那热腾腾的饭菜里似乎总是有一点点的凉。
  有时,母亲在父亲的遗像前会诉说些家里的琐事,就像父亲还在时一样。母亲在睡梦中也不太安稳,有时会突然惊醒。
  这三年来,每到新年,一家人就觉得有点儿难熬。以往,父亲总是早早地开始准备年货,亲自去集市挑选食材,为了能让我们在新年吃上最合口味的东西。如今,母亲独自承担起这一切,她的背影在集市的人流中显得那么孤单和瘦弱。
  家里的对联,在三年的迎春中需是蓝色的,黑色的文字像是飘浮在哀思的涟漪之上。每次我书写完对联,举起欲要贴在门前时,看着那忧蓝色的纸张在风中摆动,心也一阵一阵不安,辛酸往事随风抖动。
  然而,今年不同了。我们家需要和别人家一样张贴红对联。我知道,这种家乡的习俗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新生活的迎接。
  我小心翼翼地将刚写的对联展放在地上,让墨迹晾干。“福满人间春常在,喜盈门第乐无边”“红梅吐艳新春到,绿柳垂丝好运来”……红色的纸张、金色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这时,母亲走了过来,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她看着红对联,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三年了,我们也该快乐起来了。”母亲轻声说道。
  我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啊,三年的时间足够漫长,足够让我们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重新拥抱生活。
  默默地看着过不了几天就要被贴上门的红对联,我心中充满了感慨。又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些欢笑、那些泪水、那些温暖的瞬间不停在脑海中转动,耳边似有春曲在萦回。
  “爸,您看,我们过得很好。”我轻声说道。
  母亲笑了起来,看着我说道:“是啊,我们过得很好。你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弟弟、妹妹也笑得很开心。我们一家人心中的悲伤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我们知道,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爱和祝福却永远伴随着我们。
  地上的红对联在敞亮的小院里显得格外漂亮,那鲜艳的红纸、灿烂的金字满是喜庆气息,如同新春的花朵与朝阳,充满了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