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故乡的炊烟
  □ 王新立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村庄便在一片静谧中渐渐苏醒。此时,村庄上最生动的景致,不是清脆的鸟鸣鸡啼,不是老牛山羊哞哞咩咩的呼唤,也不是氤氲山岚和粼粼绿波,而是那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
  最初升起的炊烟是浓重的。它从每家屋顶的烟囱里奔涌而出,恰似乌云滚滚。那是略带潮味的柴草在炉膛里经过一番费力烘烤后,吐出的第一口闷气。可当火苗欢快地舞蹈起来,此时的炊烟就变了模样。它化作青蓝之色,与早晨的阳光纠缠在一起,如同蓝宝石一般透明闪烁,仿佛举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此时,与炊烟相匹配的是那充满历史感的草房茅舍。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留存时间较长的建筑物之一,它们具有历史厚重感,富有田园情趣和自然诗意。每当看到错落有致的茅草房顶上飘起袅袅炊烟,心中便涌起一股温馨与宁静。物资匮乏的年代,草房茅舍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而炊烟则是家的温暖信号。
  作为一个村庄,若是炊烟能在人们饥肠辘辘前不约而同地相继升空,那么这个村庄便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它在无声地告诉我们,这里有人烟,有生活的希望。你可以看看那些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人们,无论是在“汗滴禾下土”时,还是在“身上衣正单”时,只要看到袅袅炊烟,仿佛透过它就能看到家人正在灶屋里忙碌的身影。尽管饭菜简单,油和作料少了些,可白菜、萝卜总是新鲜富有的。窝头饼子是生活的歌词,萝卜、白菜便是相伴的曲子,没有它们的组合,生活便少了几分滋味。
  炊烟是深情的呼唤,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家里人深知地里劳作之人的苦累,知道他们口渴时满嘴苦涩,喉咙里仿佛冒出火来;知道他们肚子饿时头昏眼花,上气不接下气,连挪动一步都艰难无比。而这一切,都需要一顿热气腾腾的茶饭来缓解。有了茶饭,他们就如同被雨露滋润的禾苗,顿时焕发出新的生机,像初升的朝阳一样灵动而充满精神。
  炊烟的腰肢是柔软的,有时会顺着风飘到田间。心思细腻的人,只需轻轻一嗅,便能分辨出飘荡的炊烟哪缕是自家的,哪缕是邻居家的。那其中,有豆萁的香味,有麦秸的火爆味,还有玉米芯直耿耿的气息,当然还混合着农家粗茶淡饭所散发的独特味道。孩子深谙母亲的厨艺,丈夫熟悉妻子的口味,一家人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心心相印,酸甜苦辣都彼此相通,闻着炊烟的味道都不会走错家门。
  一旦遇上阴雨天,炊烟仿佛特别眷恋着家,常常在屋里徘徊,最多也只是在屋檐下稍作停留。或许是因为田里无人劳作,炊烟也就不必高高地召唤。此时,它便与家中的劳动力亲密相伴,共度悠闲时光。屋子有炊烟弥漫,总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甚至忍不住泪眼婆娑。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若是没有炊烟,畏寒的老人会升起一盆炭火,上面焖上干草碎木屑,故意让它冒出些烟,那袅袅青烟便是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
  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完善,故乡的炊烟越来越少了。曾经充满特色的乡村美景已渐渐成为回忆,但我并不为此而伤感。因为,我心里明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现代乡村生活必然的归宿。就像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一路走来,最终都将会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于天地之间。其实,真正让我值得回味的是,炊烟带给我的那份诗意的熏陶和慰藉。无论我走到哪里,它始终是我生命的根,是我灵魂的归宿。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回家的路,让我记得自己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它是故乡最独特的符号,承载着过去的岁月,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永远在我心中飘荡,永不消散。
  故乡的炊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