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ps)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发于冬春季,但夏秋季也有病例发生。
鹦鹉热与鹦鹉有关系吗?
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主要传染源是鸟类,如鹦鹉、鸽子、相思鸟等,以及禽类如鸡、鸭、鹅、鸽子等;另外,哺乳动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哪些人容易感染鹦鹉热?
人群普遍易感染,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易复发及再次感染,从事鸟类或禽类相关工作或饲养人员及鸟类爱好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感染上鹦鹉热会有哪些表现?
鹦鹉热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疲乏、畏寒、头痛及肌肉酸痛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鹦鹉热会人传人吗?是如何传播的?
鹦鹉热很少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类一般通过吸入受Cps感染的鸟类或禽类的尿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密切接触受感染鸟类或禽类及其羽毛、组织、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感染的鸟类啄伤、抓伤时也可能经由破损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途径引发感染。
感染上鹦鹉热,如何治疗?
常用的Cps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类、新型四环素类衍生物、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等药物。由于Cps无典型的细胞壁,常用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其无效,同时采取对症治疗,注意休息,营养均衡,增加营养物质摄入,增强自身免疫力。
如何预防感染鹦鹉热?
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购买鸟类应在正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购买后要定期去正规场所进行鸟类的检查。不收养来历不明、未经检疫的鸟类。
避免直接接触: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避免吸入扬起的尘埃。清洗时戴上口罩和手套,清洗后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规范饲养管理:注意鸟类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将病鸟隔离治疗;禽鸟饲养员可在鸟类饲料中混加四环素等药物,以预防和控制鹦鹉热流行;对饲养鸟类的环境、笼具、食具等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病原体。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鸟类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避免用未洗的手触碰面部、口鼻。进入活禽市场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煮透。
其他措施:将新购入的鸟类在隔离区观察,避免其与其他鸟类直接接触,以防止可能的传染;如果发现鸟类死亡,应避免直接接触,并按照当地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防止病菌扩散;不接触或食用来路不明的死鸟或死禽。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除需关注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肺炎链球菌、人偏肺病毒等病原体外,饲养宠物鸟或者家禽者还要警惕鹦鹉热衣原体。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有与鸟类有接触史,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