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静 本报见习记者 陈 培
老人仁慈 子孙孝顺
近日,记者来到西平县柏城街道三里湾社区,见到了百岁老人徐好仁。
提起徐好仁,儿媳妇张爱玲说:“俺公公生于1924年2月1日,今年100岁整。”能够清楚记得长辈的信息,可见她是多么尽心尽力照顾老人。
老人有4个女儿和3个儿子,目前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
“老人家,您儿媳妇待您如何?”记者问。
“不好我能活这么大年纪?是不是早入土了?俺的子孙都很孝顺。”没想到老人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到位,给记者来了个反问,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俺公公喜欢早睡早起,生活中没有啥不良嗜好,平日里不吸烟、不喝酒,饮食非常规律。我最佩服俺公公的是他心态平和随性,对每个人都很和善。虽然说退休多年了,可他还是很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西平的发展变化。”张爱玲说。
“公公还教导我们不要和邻居闹矛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张爱玲说。
身世凄苦 奋斗一生
“老人家,能不能讲讲你年轻时的经历?”记者对老人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兴趣。
没想到一提起年轻时的事情,老人就有些哽咽了:“别提了,我在旧社会可是受了不少苦。俺父母去世早,我是家里老大,做饭、洗碗包括照顾弟弟妹妹,都落在自己头上。”打开记忆的闸门,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老人边回忆边细细讲述。
“我16岁就当电工,也会织绸缎,只要是能挣钱的活儿,基本上都干。工作几十年,我尽心尽力,从不占单位的便宜。那时候家里孩子多,谁都不知道我遭了多少难、吃了多少苦,我从来没跟别人说过这些……”说到此处,老人停顿了许久,眼中有泪光闪烁。他似乎不想再回忆那令人心酸的过往。怕老人伤心,记者及时岔开话题。
老人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一生受尽苦难,但一直对生活充满热情。
生活简朴 与人和善
“俺公公好照顾,不挑食,年轻时爱吃兔肉;现在年龄大了,牙口不好了,经常吃豆腐和鸡蛋。”张爱玲说。
“兔肉和豆腐可都是咱这里的美食。”记者说。
“我现在退休工资4000多元,还享受百岁高龄津贴。我都不敢想如今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像做梦一样。”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很满足。显然,对当下的好日子,他很感恩。
回首漫漫人生路,谁人不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但又有多少人能够跨越百年、亲历时代的变迁。
“儿孙孝顺、社会风气好、生活环境好、党的政策好……”当记者问及长寿原因时,徐好仁说。
“您一辈子心眼好、对人好。”张爱玲自豪地说。老人一辈子踏实苦干、与人为善。自从退休后,看电视、看报纸成了老人平日里最喜欢的消遣方式,闲时便到附近公园转转,活动筋骨。
敬老孝老 蔚然成风
“这些年新修建了好多大公园、小游园,老年人活动可方便了。”说起西平县的发展变化,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遍布全县的大型广场、口袋公园、文化艺术场馆及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广大群众在多样的活动中提升了精神境界和生活品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身心健康。
读书、看报、逛游园……其实,这些生活习惯对老人的思想、情绪、健康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性格底色,大概也是老人长寿的原因。
浓浓敬老情,有爱有温度。10月6日,柏城街道在合和新城举办了“每家端出一盘菜,我们小区充满爱”百家宴主题活动,西平县领导、柏城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及小区群众齐聚一堂,共庆重阳、共享美食。
近年来,西平县大力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增添人情味和烟火气,长寿老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