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5日
萝卜的烟火气
  □ 刘 静
  下过雨的菜地一片湿漉漉,大葱、香菜、生菜、白萝卜、红萝卜,安然睡在自己的空间里,放眼望去,一畦畦、一片片,绿莹莹、鲜嫩嫩,让人心生欢喜。那一畦白萝卜格外惹人注目,羽状半裂的绿叶挨挨挤挤,像极了母亲张开双臂把孩子护佑身下。裸露在泥土外面的白萝卜则睁大好奇的眼睛探寻外面的世界,像极了孩子极力挣脱母亲密织的爱。
  我蹲在地边,把萝卜叶子向上收拢,握住萝卜顶端,使劲儿一拽,一颗胖乎乎的萝卜就出来了。
  回到家,洗干净,随手切下一小半青色的,无须削皮,三两口下肚,脆甜中带着生辣,舒爽极了。
  那边,孩子已经开始擦萝卜丝了,将香菜末、葱末备好,为炸素丸子做准备。随着锅里的油慢慢升温,孩子用小勺挖一下,再挖一下,沿着锅边轻轻地放进去,一会儿,丸子就浮上来了,随着颜色由浅入深,二次回锅直至变成金黄色,便可捞出了,焦脆的口感,带着萝卜的清香,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萝卜,从它离开泥土到成为一道道美食,历经夏的酷暑和冬的风霜被做成不同美食,在市井里袅袅升起属于自家的烟火气。
  每年这个时节,是萝卜收获的时候。那时候,家家户户拉一辆架子车停在地头。从最边上的一行开始,一个一个地起,一行一行地起,起出的萝卜东倒西歪,如同做了一个慵懒的梦。我们小孩帮父母把萝卜一个个捡起,整整齐齐地码在车子上。青青白白的萝卜,如同清清白白的人生,清爽、简单、纯粹。
  随后,妈妈会把它们放在提前挖好的沙土坑里,上面再盖一层沙土和稻草,防寒保暖的同时还能不流失萝卜的水分。乡村的冬月,炸丸子、包饺子、蒸包子,萝卜都是主力军,村子的上空飘荡着萝卜的清香,如同我们琐碎的日子,被不紧不慢地揉进味蕾里和生命里。
  天气晴好的日子,妈妈会将萝卜切成丝,摊放在大大的竹匾上,阳光从一匾一匾的萝卜丝上挪过,待水分蒸发慢慢变形,再把它们翻身晾晒,直到变成硬硬的萝卜干,装进干燥的袋子随时享用。有时,也会准备一个干净的瓦罐,腌制萝卜丝或萝卜块。
  上学时,家门口有一家卖烙馍的,我特别喜欢吃,烙馍里的萝卜丝是阿姨自己种的,细细的萝卜丝和青椒丝卷在薄薄的烙馍里,咬一口,脆辣爽口。阿姨笑着说:“好吃就多吃点儿。来,再给你装点儿萝卜丝,带到学校吃。”于是,清冷的一天因为好吃的萝卜丝变得美好起来。
  谚语说,十月萝卜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作为冬天里的中流砥柱,不容忽视。菜市场里,一车一车的萝卜从四面八方汇聚,又从这里分散,走进千家万户。无论切成丝、片、块,或是炒菜炖汤,都毫无违和感。哪怕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萝卜茶,内心也是满足的。萝卜,就这样淹没在一日三餐里、消融在大众生活里,在生活的五味杂陈中静静流淌。
  平凡的萝卜从《诗经》出发,顺着历史长河,安然地融入现代生活,如一位淡然的老人,折叠起生活的褶皱,欣然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目送他们走向生活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