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雪 口述 谢石华 整理
2023年11月21日上午,笔者应邀到新蔡县余店镇港南村,考察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选址,无意中得知有一位96岁的老太太,是该村唯一健在的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的见证者,于是决定采访她。老太太住在二儿子杨爱国家,听说有人来找她,从对面邻居家扶着助步器走来。老太太看上去气色不错,只是有点驼背,走路不灵便。我们要扶她上台阶,她不让。待她到屋里坐定,我们聊了几句家常,便开始采访,以下是老人的话:
我姓李,小名叫雪,没正式起过名字,属大龙的,今年96岁了,19岁嫁到杨湾老杨家,娘家是离这三里地的李湾的(属顺河店村委)。
来杨湾第二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刚发罢一场水,地里还有草没有割。在村口遇到部队,带的都是长枪。队伍从北往南急急忙忙向杨湾渡口赶,当兵的穿的都是灰军装,头上扎着白毛巾,毛巾都是从后往前在脑门上扎个疙瘩。听说过部队要打仗,老百姓都吓跑了。当时我还没生孩子,娘家人不放心,俺爹来接我躲走。那些当兵的对老百姓非常和气,说:“老乡,别怕,咱们都是一家人。等把国民党打倒了,老百姓除了交公粮,其他啥都不用交。”有的当兵的还安排我们,“快编个柳条帽戴着躲起来,老蒋的飞机马上该来轰炸了”。我们顾不上爬树折柳条就往北跑,躲到韩店西边亲戚家了。刚跑出不久,就听到杨湾渡口那边接上火了,还有飞机飞来飞去。第二天下午,听说部队快过完了,我们回到了村里。
当时全村也没多少人,大都沿河堤住在“地窝子”(半地下室加房顶)里。为搭浮桥,附近3个村庄的门板都摘下来征用了,还征用了7条运粮食的货船。门板是头一天夜里老百姓送到渡口附近的。老百姓想把门板送到渡口,帮当兵的搭浮桥,当兵的不让,怕老百姓被枪炮伤着了。当兵的用檩条把船连起来,铺上门板当桥用。走到村北港口上,看到几个人用担架抬着一个伤兵跑。伤兵督促道:“快,快,别掉队,一定要把我抬给师长。”等队伍过完,我们各把各家搭浮桥的门板拆下来,领回家去。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这几天过的是刘邓大军。那伤兵要追赶的师长,就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将军。
这一仗,我们村杨万喜的哥哥杨万才给刘邓大军带了路。杨万喜人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搬到对岸高杨湾住了(今属正阳县)。部队过俺村没有征粮拉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都是自愿支援部队的。我丈夫就给部队送过门板,知道河对岸有国民党的队伍把守,还挖有坑道,开战前看到过飞机。我们村没有死人,也没看到有当兵的牺牲。
前几年,上边有人来找我问刘邓大军渡汝河的事。
过队伍第二年,我生下了大儿子。几个孩子对我都很孝顺,每顿饭都做好端到我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