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玉林
一、楚文化的起源
楚国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先秦时代,楚国历经800余年的发展,由僻处丹阳一隅,到拥有中国半壁河山;从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天下强国”,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灭楚后,海内一统。
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楚人所创造的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中原楚文化则是楚人在中原地区进行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产物,是长江流域的文化。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他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化的初步兴起与其他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据有关资料记载,“楚文化”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历史研究中,但在考古学中真正对“楚文化”的研讨,始于1980年在湖北武汉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第二次年会上。
二、楚文化的精髓
楚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于其中的思想精髓很丰富。经专家研究,楚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二是追新逐奇、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三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四是奋勇争先、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五是为民造福、诚实守信的信用精神。
三、泌阳楚文化
泌阳地处驻马店市西部、南阳盆地东隅,北部、南部、西部分别与南阳市的方城、桐柏、社旗、唐河四县接壤,历史悠久,古称比阳,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当地已发掘的多处古文化遗址当中,有数处属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属龙山文化的一部分。
泌阳县春秋属楚,战国一度属韩,秦属南阳郡,现存有楚国的城门遗址和楚长城遗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在今境设比阳(今古城居委)、舞阴(今羊册镇古城)二县,均属南阳郡。绵延2200余年兴衰更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泌阳县仍隶属南阳专区,1965年7月隶属新成立的驻马店专区,2000年隶属驻马店市至今。
据《泌阳县志》(1994年版)记载,春秋战国: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楚在其北部修筑长城,由今泌阳县白云山经付庄、象河出境,境内长约30公里,称楚长城。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楚,“夹沘而军”,楚溃败。盟军取重丘(今泌阳县付庄乡政府驻地)。此后,泌境属韩。(《资治通鉴》)
古南阳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时楚设宛邑(今南阳市),为楚国属地,又是屈原扣马谏王地、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地。楚国的第一个国都在今南阳淅川,古称丹阳,因其在丹江之阳。而泌阳自古以来是南阳属地一部分,自然是以楚汉文化为主流。通过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对泌阳楚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表明,泌阳楚文化曾繁荣一时,部分文化遗存、战事记载、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等,一直保留、传承到现在。主要有:
1.夹沘而军
泌阳在春秋时隶属楚国,战国时一度属韩,史称“沘”,为楚国北边门户。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楚在其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史称楚长城。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韩将公孙喜、魏将暴鸢,各带本国兵马,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楚,自西北压境,楚派唐昧率兵抵御,“夹沘而军”,盟军渡河包围楚军,楚军溃败,被杀2万余人,唐昧战死。盟军乘胜东进,一直打到溱水(今泌阳东部沙河)一带,取重丘(今付庄境)而去。此后,泌阳境属韩国。直至秦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今境设比阳、舞阴二县,均隶属南阳郡。
2.泌阳楚长城
楚国多次北上争霸,都是以豫南为根据地。从春秋早期起,楚国便在泌阳、方城、叶县、鲁山沿线筑起长城和要塞,退可守、进可攻,号曰“方城”(《汉书·地理志》)。
我国楚长城号称“长城之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泌阳楚长城大体呈南北走向,位于整个楚长城东段,也是我国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线路自方城县入境,绵延黄山口、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铜山、马古田、盘古数乡镇。主线全长67公里,两条复线分别长30多公里,多在山区修筑,垒石为固,列城(俗称寨)满布,中间以圆形烽火台相连接,是楚北疆的重要关隘之一。象河关段楚长城是全国楚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研究保护价值最大的一段楚长城,也是我国楚长城的最好见证。
据《鄂君启车节》记载及相关专家考证,象河(古称象禾)关段应为当时楚国北进东出之通道,为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塞,地位重于南阳方城的独树口,为楚长城正关。
泌阳楚长城因多在山区,保存较好,其历史地位亦较高。公元前301年,秦、齐、魏、韩四国伐楚,“夹沘而军”,此役称“垂沙之战”,攻陷方城塞(象河关),楚国至此一蹶不振。现存主要有城墙、列城、烽燧、象河关遗址等。十几年来,泌阳楚长城、象河、付庄古城遗址,春水、付庄、象河、马谷田境内烽火台,春水和庄村百口井遗址分别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3.楚国民俗文化
楚国的民风民俗具有丰富性,体现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构造复杂、色彩强烈等方面。
比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泌阳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黄酒、吃鸭蛋、插艾草、戴香袋、龙舟竞渡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虽然中原文化在驻马店古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但是楚文化源远流长、星光璀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泌阳县、驻马店地区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诗,永远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