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石华
任芝铭(1869年~1969年),河南新蔡人,清末中举,同盟会新蔡县支部理事长、中原地区辛亥革命元老,在推翻帝制、抗日救亡、参政议政中,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积极贡献,子孙辈多名士大家,尤以次女任锐、外孙女孙维世、女婿孙炳文、冯友兰等最为著名。他著作颇丰,遗著辑为《任芝铭存稿》。近年,发现他撰写的两通教泽碑。
清副贡生冯廉泉教泽碑
平舆县文友韩文艺,转给我他的一篇文章《化雨春风 敦品励行——介绍前清副贡生冯廉泉先生教泽碑》。自述他前往庙湾镇冯庄村年庄采风时,偶然发现的断为两截的《前清副贡生冯廉泉先生教泽碑》,并对碑源进行了调查,对碑文进行了抄录和初步校释。碑文是任芝铭根据“来述者”口述应邀而写。碑主冯廉泉是清末至民国期间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著名塾师,时年72岁,与任芝铭同岁,故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约1950年,享年80多岁。
据笔者所知,冯廉泉的著名弟子秦鼎新是同盟会会员,与新蔡同盟会会员单锡嘏、阎旭生是同学、同志,交往密切。辛亥年他和项城朱苏亚、朱扶亚兄弟组织汝、新、项联军,响应武昌首义;与任芝铭多次在张轸部合作共事,1949年4月他以少将身份随张轸起义。按情理推测,文中“来述者”,应是与双方都有密切关系的秦鼎新等人。文曰:
“经师难,人师尤难。自古以经术文章教授乡里,著名国策之老师宿儒奚啻千百,而号称人师者实属寥寥。吾今乃于廉泉冯先生得(缺6个字,不可辨认)实践庸德、庸言、庸行,虽近老年,醉心程朱,私淑(灵峰),而识益高、学益邃、品益端,从之者日益众。为文镕冶新旧,淹贯中西,语极平淡而句句能入人心坎,教授学问、文艺,尚后我,惟谆谆以孝忠信德行为先,故游其门者亦知敦品励行,尚节义,重人格。课徒四十余年,教泽所被,远近景从,校舍常不能容,甚且有窃取其学术品德以自励者,不一而足。盖师之感召如此,其所成就多在军政法学各界,负夙望如年锡鹏(冯庄村年庄人)、郑元度(郑楼人)、秦鼎新(秦店人,佃居戴桥)、张曜如、谢兰阶(或是里湾村谢洼人)诸君,皆先生高足弟子也。先生字守敬,号廉泉,榜名进中,民初被选县议会议员,继为本县第一高小校长、县志局协修,著有家谱一册,进化必读、孝义节烈、大同胞、金镜西学、字经详解新批、(缺1个字,不可辨认)学历史、退省斋存稿等各若干卷,门人私称曰‘博雅’。先生现年七十二,精神矍铄,好学不倦,群弟子感先生教育之恩,谋所以表彰之,而以勒诸石者见嘱。余虽不识先生,而闻感相思矣,仅据来述书以质[志?]之。先生或不以为唐突乎?是为序。新蔡举人任芝铭撰文。”
此碑由省立豫南师范正阳县业如弟魏象书敬录、徐廷均勒石、冯氏弟子和后人300多人联名敬立。文中标点和括号里的内容,为录者韩文艺所加,笔者仅对个别表标点做了调整,个别字(质)表示质疑。这篇碑文是首次发现,当属作者佚文。
大清岁进士李魁然教泽碑
无独有偶,2012年3月7日下午,笔者作为新蔡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应邀与会长李芳均一起,到李桥回族镇考察李氏文化资源,无意中在大李庄村李运国院中发现一块青石碑,碑体完整,碑面文字大多不清。据该村村民李培清介绍,此碑原立于大李庄至李桥集的大道旁,是为他们李姓先祖李魁然立的功德碑,有石头基座,周围用砖头砌护。1956年,发水被淹倒。曾被当桥板用,包产到户后被李氏后人拉回家垫牲口脚了。后来主人不喂牲口了,就把它放到院子里,但碑面已严重磨损。经清理碑面仔细辨认,碑额“品学兼优”赫然可见,落款“任芝铭、刘积学”亦清晰完整,因天色已晚,其他文字无法辨认。查《新蔡县人物志》可见:
“李魁然(生卒未详),字立轩,李桥镇大李庄人。少孤贫,好读书。边劳动,边教书。夜无灯火,借月光雪色,坚持苦读。读书务求理解真义而后已。有时整天吃不到饭,就食桑葚充饥。同治初年为诸生,更加刻苦努力。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赴省参加乡试,本拟录取榜首,在试贴诗时,因主考不满而除名。返里后设馆课徒。为人豪爽大度,好饮酒,健谈论,对社会治乱兴亡之故有独到见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被县城刘氏祠堂聘为塾师。课徒以气节为先。刘纯仁、刘积勋、刘积学等深受教益,后均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李魁然晚年以岁进士家居,年八十四病故。”
另据李运贵、李芳均、李健2014年发表的《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李魁然》介绍:
李魁然生于1821年,卒于1905年。少年家贫,但天资聪颖,靠勤学苦练、豪侠为人,学得一身好学问、好武艺,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乡试时多位考官对其试卷中治乱兴邦的真知灼见赞不绝口,建议录为榜首,但主考官久等不见李魁然来拜谢、酬礼,便以他的试帖言辞犀利、有冒犯之嫌为由,革除其录取资格。李魁然看透大清的腐朽本质,从此绝意科举,回乡以课徒为业。因让附近周庄村周姓大户人家的两个纨绔子弟改邪归正,并把他们培育成材,声誉鹊起,1895年被高薪聘请到县城刘氏祠堂任教,从而培养出刘积勋(1897年中举)、刘粹轩(1902年中举)、任芝铭、刘积学(1903年中举)等一批举人、秀才、贡生,成为晚清新蔡县卓有成就的著名塾师。光绪末年,李魁然9岁孙子李培新,被豫西土匪劫卖至宝丰县一黄姓大户人家,终日啼哭不止,动了主人恻隐之心。当主人问明李培新乃自己已故恩师李魁然之孙,立即派人到新蔡大李庄报信,然后把李培新交还给其父李勤孝,并送路费让他们安然回家。乡民皆感叹:“真是好人得好报,培新能找回来,都是托老爷子的恩荫庇护!”不久,任芝铭、刘积勋、刘积学、刘粹轩和周氏兄弟等弟子为感念和弘扬李魁然恩师品学兼优精神,联络20多名同门师友,联名为李魁然树碑立传,缅怀他的高风亮节。
由此可见,“品学兼优”碑的碑文当出自资深年长的任芝铭之手,与新近在平舆发现的《清副贡生冯廉泉先生教泽碑》属同一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