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成 李丹丹
近日,笔者在某单位看到一份名为《十月份重点任务》的“白头文件”,其内容明确了需要下级部门贯彻落实的5个方面8项具体工作,其中3项具体工作需要定期报送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这让笔者想起了,新疆公开通报的4起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是某单位热衷于发“白头文件”,2023年发文860份,其中“白头文件”752份,占当年发文总量的87.4%。
文件是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发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文件“红头”变“白头”,尽管不编号,但基层对这些“白头文件”同样不敢怠慢,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应对。发文过多过滥,不仅增加基层负担,而且增加工作的随意性、降低发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危害极大。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治理文山会海、控制发文数量。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将“红头文件”改头换面,以便函、便签等“白头文件”形式下发。如此一来,虽然“红头文件”减少了,但是“白头文件”却增多了,实际的“文山”不降反增。文件“红头”变“白头”,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
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乱发“白头文件”,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的偏差,也有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由于担心上级精神传达不到位被追责问责,而热衷于“省劲儿稳妥”的文山会海,认为只要开会发文布置了,至于贯彻落实与否跟自己就没关系了,结果是“发文一大堆、没人具体抓”。有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习惯了“拿来主义”“依葫芦画瓢”,将“文件下发了、会议开过了”作为落实工作的“万能方法”,一旦老办法不顶用,就以形式主义来对付。有的重痕迹轻实绩、只留痕不留心,把有没有开会发文作为重要指标,甚至以留痕论英雄。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整治“白头文件”必须标本兼治,打出“组合拳”。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核心。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从实处着眼、用实绩说话,形成务实工作、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提高党员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重点。使其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努力在工作效能上下功夫,增强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度。健全考评体系是关键。优化考核与评价方式,以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为评价工作的“硬指标”,树立崇尚实绩、鼓励实干的正确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同时,严格发文审核管理程序,将“白头文件”等纳入发文管控,对滥发“白头文件”的部门和单位进行严肃问责,以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让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白头文件”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我们要持之以恒地破除形式主义,把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