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6日
近年来,西平县以打造“十县建设”为目标,着眼移风易俗新气象,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润物无声中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风尚——
文明花开幸福城
  本报记者 许 静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是该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平县以打造“十县建设”为目标,着眼移风易俗新气象,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润物无声中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风尚。
  敬老爱老人心暖
  慈孝文化润民心,文明乡风扑面来。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西平县2024年“百岁老人千岁宴”敬老爱老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在县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举行。活动从当地100多位百岁老人中邀请10位百岁寿星代表参加。当10位百岁老人被儿孙推着轮椅到达现场时,现场掌声雷动。老人们欢聚一堂,身着唐装,笑意盈盈。
  面对大家如潮水般的关爱和祝福,几位百岁老人脸上笑开了花、笑出了激动的泪水,纷纷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大家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更感谢自己的孝子贤孙们。与此同时,西平县各乡镇也举行了多彩活动庆重阳,传递孝老亲情。
  让孝善文化浸润村庄每一个角落。西平县100多位百岁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寿秘诀。大家从身边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倾听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潜移默化中得到孝善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崇德向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去体味真、弘扬善、享受美。
  村史馆里说变迁
  绿树成荫花满蹊,屋舍俨然路畅通。金秋十月,走进西平县各个村史馆,一幅幅浓缩的村庄历史文明传承画卷和大自然的秋辉水乳交融。村史馆作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移风易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全县各村百姓勤俭创业、建功新时代的教育基地。通过展示乡村的传统美德、良好家风家训,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村民在参观这些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过程中,感受着先辈们的勤劳、善良和智慧,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发。村史馆还成了村民协商议事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村民可以共同讨论村里的大事小情,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
  西平县村史馆的建设和发展,为乡村移风易俗提供了有力支撑。它不仅是乡村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乡村文明的“新课堂”。
  文化惠民润心田
  加强宣传引导,遍开文明之花。每逢节假日,西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及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都举办文艺会演、电影展播、创意手工、戏曲专场、非遗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据统计,仅9月 30日至10月 7日,西平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就开展文化活动37场,其中线上活动6场、线下活动31场。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西平县将进一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各级所(站),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突出文化惠民、文化亲民的特点,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升级,让文化的阳光照亮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婚丧嫁娶新风尚
  10月15日,走进西平县宋集镇宋集村,家家门前绿意盎然,道路平坦干净,彩虹文化墙点缀村庄,不少村民在广场唠家常,幸福写在脸上。
  西平县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环境整治无死角,为新人举办集体婚礼,树孝老爱亲典型,树丧事简办典型,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开展“节约餐饮示范单位”“节俭之星”评选活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好人好标杆,温暖一座城。西平县有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0余人荣获“省市县好人”称号,评选文明家庭1.1万余户、移风易俗示范户6000余户。一个个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身边榜样,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建立“积分超市”积分激励机制、结对分包联动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在“积分超市”里,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行为均被记入“积分存折”,激励群众以“德”换“得”,实现乡风文明“量化”。实行县、乡、村、组干部包片和党员代表包户五级分包联动机制,着力破解了低俗婚恋观、索要炫耀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坚持原则纠“四风”
  在思路上求创新,在载体上求突破,以文明乡风引领社会新风尚,以清廉之笔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近年来,西平县纪委监委立足清廉西平建设,将廉洁文化元素串珠成链、连点拓面,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清廉村居建设紧密结合,深化作风建设、净化基层生态,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同步发力,以点带面成风化俗,推进移风易俗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清廉力量。
  文以化人,廉以润心。移风易俗离不开廉洁文化的熏陶浸润。该县纪委监委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整合乡村清廉文化资源,打造出山镇廉政文化广场、郝刘廉政文化主题游园等群众“家门口”的廉洁文化示范点42处,推动廉洁文化走进群众生活。将党纪法规、勤廉故事、移风易俗等整合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墙建设内容,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党政同责践初心
  党建同责“硬核”保障,夯实文明之基。上下同力共干,细节彰显真情。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西平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移风易俗指挥部,出台《关于解决农村“十化”突出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一个问题、一名常委、一个专班、一套方案,县有调度员、乡有组织员、村有宣传员、组有示范员、户有实践员、处处都有服务员,构建移风易俗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以民为本不忘初心,作风扎实温暖如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中心,向乡村延伸“一所一站一馆一园一墙一街一食堂”移风易俗阵地。打造了于营村、赵寺村等150多个移风易俗示范村和陈老庄村、皮庄社区等120多座移风易俗馆,设立移风易俗主题公园81处,建设“好人”宣传栏、移风易俗景观小品397块,培育“公益红娘”“衣旧情深”“孝善文化”等64个文明实践品牌,北关社区免费爱心粥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近年来,西平县把移风易俗工作与破解乡村发展中“乡风庸俗化”等“十化”问题相融合,与推进“十县”建设相融合,在“改革活县”“城乡美县”等推进过程中,分类破题、协同攻关,提升城建内涵,打造和美乡村。与乡村全面振兴、社会治理等相融合,突出重点、科学统筹,推动乡村更加繁荣和美,促进乡村治理体系日臻完善,为西平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