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汝南有两块“蔡京碑”

□ 王太广


  中国历史上的同名同姓者很多。在朝廷里有的是忠臣,有的是奸臣;在平民里有的善良,有的险恶。在千年古县汝南,曾有两个蔡京、两个杨大军(均)、两块“蔡京碑”的说法。
  在汝南民间传说中,说在朝廷做官的奸臣蔡京,有一个亲戚叫杨大军,仗着蔡京的权势,胡作非为,干了不少坏事,后来被朝廷发配云南,当走到汝南时,突然逃跑到县城南门外的小南海寺院里,从此隐名埋姓,削发当了和尚。后来,杨大军得病而死,这个消息不知怎么迅速传到了在朝廷做官的蔡京那里,他不仅亲自前来吊丧,还专门为杨大军写了碑文,这就是第一个传说中的汝南“蔡京碑”。
  好多人并没有见过第一块“蔡京碑”,但民间传说总要表达民间好恶。事实上,汝南还真有一块“蔡京碑”。这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不一样,碑主人名叫杨大均,而不叫杨大军;不是和尚,而是蔡州本地人;是崇宁万寿观的一位道士,且是乐善好施、免费为人医治疾病的有名道医。
  相传,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字少蕴,于1115年至1117年在蔡州任知州时,曾见过杨大均。他在《避暑录话》中记载杨大均“善医,能默诵《素问》《本草》及两部《千金方》四书,不遗一字”。给人治病,从来不给药,只告诉病人得的是什么病、应该吃什么药,这个药方在《千金方》第几部第几卷里。然后拿纸写下来给病人,跟书上的药方用药分毫不差。杨大均的父亲是个染布匠。杨大均不仅对老人非常孝顺,还喜欢救助穷人。他给穷人看病从不收取任何报酬,曾先后帮助38个家境困难的亲朋好友料理过丧事。
  宋徽宗宣和年间,道教盛行。作为知名道医的杨大均,一向为人谦和、处事低调、“惟恐人知”。由于他的医术超高,传到了当朝宰相蔡京那里,并专门为此书“蔡京碑”。清末叶昌炽《语石》记载,“蔡京碑”共有“五行,行十一字,字几半尺”。因是蔡京晚年书写,被认为是“京书石刻第一”。由于这块碑“传拓较少”,流传并不广,在不少金石著录中语焉亦不详。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道光十四年(1834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的吴式芬著有《捃古录》,著录商周至元代器物1.8万多种,是清代金石目录书中收录资料最多的一种。书中题此碑为《道士杨大均墓表》,碑的字体、何人所书、所在何地等信息皆以口代传,说明他本人也没见过此碑或碑拓本。
  汝南“蔡京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现在已经找不到了。1987年9月初,汝南县原文化局局长、民俗学者冀世清先生在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汝南县卷》时对笔者说:“1985年10月,我到三桥采录民间故事时,那块石碑就在刘寨村一户农家门前放着。碑面已经被磨损不堪,只有14个字可辨认。”1997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汝南县志》在对“蔡京碑”的表述中这样写道:“蔡京书碑现存县城南14公里的三桥乡刘寨村。碑文为宋代宰相蔡京亲书。碑高2米,宽1.1米,厚0.28米,碑阳经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不清,现存有‘大均,葬祖蔡国公书,泰和七年四月’等行书字。”仅辨识出14个字,由于碑面模糊,识读不准,或有错误。
  前不久,在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拓片技艺展示馆,驻马店市非遗拓片技艺传承人万春辉收藏有他爷爷万永龄珍藏的较为完整的“蔡京碑”拓片。万永龄(1936年~1998年),字鹤年,号笔颠,是平舆县万冢镇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委员。万永龄从小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他的伯父万世芳是当地书法名家,岳父王拱辰在书法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本人的隶书很有名气,书法理论研究者在评论他的隶书时称,其“书体不随时俗,不拘古法。字体遒劲流畅,寓巧于拙,气势连贯,错落有致,笔势跌宕,沉稳自然”。
  万永龄收藏的“蔡京碑”拓片为清末拓本,参照叶昌炽《语石》记载,可以看出碑上的56字:政和七年四月十五日,蔡州崇宁万寿观道士杨大均葬祖考于汝阳县风源乡北魏庄村之原。宣和四年十月望,太师鲁国公蔡京书,表其墓左。
  崇宁万寿观是宋徽宗下诏在军镇州建造的道观。崇宁二年九月始建时称崇宁观,崇宁三年二月敕改为崇宁万寿观,政和元年又诏改天宁万寿观,政和七年正月再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蔡州崇宁万寿观大概也建于这一时期。作为皇家道观的道士,杨大均与蔡州官员相当热络。当时,金人已经大举南下侵宋,他与叶梦得相约避难山中。后因金人迅速占领蔡州而滞留本地,金人听说他擅长医术,便厚礼邀请他在此行医,之后便不知所终。
  时光流逝近千年,现存的“蔡京碑”虽已斑驳难辨,却是对天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真善美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