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国被除蔡仲复立

□ 王铁成 赵心田


  周成王三年(前1041年),蔡国土地上烽烟滚滚,来自镐京的周朝中央军队不期而至,给国君蔡叔度加上“叛乱”的罪名,攻入蔡国都城。
  作为周天子成王的五叔、蔡国诸侯王,负有监督殷商遗民重任的蔡叔度,地位崇高,他为何要叛乱呢?
  周灭商三年后(前1043年),56岁的周武王病逝,13岁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他身边有4位大臣辅政,四叔周公旦、外祖父太公望、重臣召公奭与太史佚。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姜尚即太公望,人品高尚,富有治国经验,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他还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姬诵的外祖父,三朝元老。
  周武王的四弟姬旦,时称周公旦,为人精明强干,姬旦在没有取得王室贵族和众大臣一致支持的情况下,以王叔的身份担任冢宰,自行登上王位“践祚”,代天子执掌朝政。
  从周朝到清朝,3000年皇权统治期间,摄政大臣独坐王位掌权的,只有周公旦一人这么做,其他都是太后垂帘听政或摄政抱着小皇帝坐在王位上,周公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坐王位,别人对他有意见是不可避免的。
  身在镐京的姜太公与召公奭,对周公旦“践祚”摄政颇有微词,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监”(亦称三叔)更是不予认可。管叔鲜依照“兄终弟及”的传统规矩,想继承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
  “三监”进一步认为周公旦自行坐上王位是图谋不轨,将要做出加害成王的事情,他们不愿看到成王遭受不测的局面,就发布通告,号召姬姓诸侯国和朝中大臣,共同讨伐周公旦,保卫周成王,这个通告很快传至镐京,传遍大小诸侯国。
  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看到周朝内讧,认为良机已到,马上表示支持“三监”,号召起兵,商朝的残余势力,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徐夷(今江苏洪泽湖一带)、淮夷(今安徽北部及河南东境)立即响应,东部半个中国——黄(河)、淮(河)、洙(水)、泗(水)诸水流域沸腾起来。
  周公旦面临突发变局,首先向太公望、召公奭恳切解释,说明摄政是从形势需要出发,以寻求支持,接着带兵东征。为了加强政治攻势,他奏准成王,向全国发布一道名为《大诰》的讨伐通告,谴责武庚等举兵叛乱,对“三监”进行抨击指责。
  在东方起兵叛乱的主要是武庚和商朝的残余势力,“三监”并未进行军事行动。蔡叔度很清楚,武庚起兵的目的是在复辟,要管叔鲜、霍叔处冷静,不要和武庚同流。但在周公旦主持下以周成王名义发布的讨伐书《大诰》,则把“三监”也列入了武庚叛乱集团,属讨伐对象,这样就使“三监”非常为难了。
  周公旦主要向殷地的武庚进军,并对“三监”讨伐。“三监”实行自卫,管叔鲜战败,与武庚一同被杀,霍叔处被废为庶人。
  周公旦与蔡国的战争,在蔡国都城进行。蔡都建筑在冈山上,西面湖河纵横,不便战车行驰。蔡叔度指挥军队凭借水系防守。周军从北面攻占了蟾虎寺一带的冈岭地区,从蟾虎寺向东攻破蔡城北垣,蔡城陷落,蔡叔度被俘。在清代,重修蟾虎寺碑载有“周公东征,屯兵芦岭,日久方克”句,说的就是当时惨烈的攻城战况。
  蔡叔度没有和武庚联系,周公旦将他囚禁在郭邻(今上蔡县城西北五里的蟾虎寺),周公旦配给他10辆乘车和刑徒70人作为随从,封国撤销。
  这就是周公旦七大政绩之首的“一年平乱”,历时3年平定东方。
  蔡叔度性情刚烈,骤然遭到不白之冤后心情郁闷,他有病也不医治,被囚禁3年后病死。
  蔡国被废除,蔡叔度的二儿子姬胡受到牵连。姬胡为人更加谨慎,遇事小心周旋。《管蔡世家》说,“蔡叔度既迁而死”“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对父亲反对四伯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周公旦闻听姬胡之行大喜,就让他到鲁国担任卿士,想看看姬胡的具体表现和能力如何。姬胡勤奋工作,结果“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周成王重新分封姬胡为蔡国国君,蔡国才得以延续了下来。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与周公旦一样,都为周文王姬昌与夫人太姒所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品行端正,见诸史册,在讨伐商朝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封国离镐京比鲁国要近得多,还担负着监视殷商遗民的重任,周武王对他们是十分信任的,周成王对此也是放心的。对他们不放心的,只有周公旦一人。
  周成王20岁亲政后,对四叔周公旦自行登上王位发号施令、东征“平叛”的做法有满腹意见。
  周公旦自感事态严重,生怕遭到与管叔鲜、蔡叔度同样的下场,就潜逃到楚国避祸。他为何逃离镐京落下“畏罪潜逃”的口实,却不去自辩清白呢?
  周公旦立下稳定周朝统治的巨大功劳,周成王最终原谅了这位四叔,让他得以善终。那么,周公旦之前为何不能善待管叔鲜等3位兄弟呢?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书中记载涉及的年代,起自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迄至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时代,时长约1400年,内容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
  汉代的《纬书》记载,《尚书》原有3240篇,被孔子删节为128篇。孔子是鲁国人,十分推崇周公旦,就将对其不利的记载大幅度删去了。
  现今通行的《尚书》,历经战乱合并成为28篇,这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比较可靠的材料,原文绝大部分看不到了。
  蔡叔度与四哥周公旦之间的恩怨,其真实情况在《尚书》中是如何记载的呢?这也成为千古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