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8日
家乡的树木
  □ 张振立
  野梨树
  现在的平原乡下,野梨树已很少见到。我小时候,老家房屋东面有个不大的水塘,水塘东南边靠坑沿的地方长着一棵野梨树。由于塘前那片荒宅地是分配给发叔的,这棵野梨树当然也归他家所有。野梨树生得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给那片荒宅地带来了一片生机和绿荫。每到春天,野梨树上开满白花,星星点点的煞是好看。野梨树结出的果子都是绿褐色的,乒乓球大小,成熟了也不能吃,因为太酸涩了,必须用麦草捂上十天半个月,等软了才好吃,麻麻酥酥甜甜的,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那棵野梨树每年都要产上百斤果子,除了他们自己吃,邻里人家都会送上一点儿。我小时候,发叔家还没有孩子。我嘴馋时,就到他家去玩,随便帮助磨油的发叔拉风箱、烧水,发叔就大方地赏我几个野梨吃。后来,这棵野梨树被洪水浸泡太久,终究没能逃过死亡的命运。
  长大了,书读多了,才知道野梨树可是有鼎鼎大名的。它叫棠棣树,是入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那首被人称之为名篇杰作的《棠棣》诗,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典范之作。据说它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我是个喜欢写诗的人,对这首写野梨树的诗崇拜有加。“棠棣之华,鄂不韡(wěi)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以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真挚委婉,感人之至。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音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棠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景下对《棠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可以相互参考。
  枣 树
  我小时候老屋院子前,有一棵一尺多粗细的老枣树,每年都能结几竹篮子的灵子枣。据说是我太爷爷栽种的,结的红枣又脆又甜,枣核很小,让人吃了还想吃。我在它的身影下,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和青年。
  春天,灵子枣树从它干瘪褐色的枝上冒出尖嫩的枣芽来;夏天,细碎的小黄花开得满树都是,落在树下和过往的人们身上,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诗句;秋天,枣一个个开始发白、变红,就到了“青秫秆棍子勾枣吃”的时候了。每当灵子枣采摘时,母亲总要给左邻右舍都送一遍。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栽上就见钱。是说,栽桃树需要过三年才能结果,栽杏树需要四年才能结果,栽梨树更是得等到五年才能结果。唯有枣树,当年栽上,当年就能结果卖钱。
  后来,我家的那棵灵子枣树死了。我父亲请来木匠,用它为母亲打造了一架织布机,每逢冬季,母亲纺完棉花后,就坐在织布机上织布,淡红的枣木边框被母亲摩擦得油光锃亮,放在堂屋里很是气派。父亲又从集市上买来一棵枣树栽上。待到结枣时,才知道不是灵子枣,而是木疙瘩枣。
  木疙瘩枣比灵子枣个头大了许多,小鸡蛋一样大小,生吃有点哏(不脆),口感也不甜。家族的十几个兄弟早已吃惯了灵子枣的脆甜,当第一次吃木疙瘩枣时,一个个一脸嫌弃样,都一再埋怨它不好吃。到了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先下手并发现其中秘密的,就是发白变红成熟后的木疙瘩枣,不再生吃,而是放在铁锅里蒸熟再吃就甜软可口,美味极了。大家这才知道木疙瘩枣的好,不再嫌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