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3日
借科技之光 做好“头等大事”
本报记者 王 捷 郭雪峰
  在脑部植入芯片调控抑郁症、强迫症,用脑机接口技术读取大脑电信号并精准操控瘫痪多年的肢体画画,这些画面是不是感觉像在看科幻片。其实,这是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日常诊疗工作中比较常规的一些工作。该院是国内市级医院中为数不多拥有全套用于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外科手术立体定向仪和手术计划系统的单位之一。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院神经外科主任林亚洲。据他介绍,神经外科是该院重点发展与培育科室,根据医院精神疾病及脑病医院专科特色,在开展常规神经外科疾病手术的基础上,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一些药物难治性的帕金森病、癫痫病、抑郁症、强迫症、酒精依赖等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上。目前,已能通过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技术治疗让患者的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据林亚洲介绍,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新材料、人工智能的迭代,对一些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癫痫、强迫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症等功能性疾病,完全可以在现有技术支持下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其基本原理是在立体定向技术的支持下,将细如发丝的电极植入到特定的神经核团,通过置入在胸前皮下的脉冲发生器(脑起搏器)对神经进行长期、持续的刺激,调节原有病理状态下的神经信号传导环路,从而达到治疗相应疾病的目的。
  帕金森病是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2%,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因病情不可抗拒的进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因长期服药导致出现难以忍受的并发症,最后都需要手术治疗。
  有一位乡村医生的父亲,因帕金森病引起手抖、行动迟缓,起步、翻身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服用多种抗帕金森病的药物长达5年,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多次选择轻生,偶然刷到林亚洲的抖音,得知帕金森病还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遂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咨询。
  林亚洲在进行一系列检查、评估后,确诊老人是典型的帕金森病,目前的病情和用药史已完全符合手术指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患者及家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办理了住院,进行了术前评估,最后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起搏器“开机”工作的一刻,老人手抖、行动迟缓的症状完全消失,行动自如。
  精神疾病包括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症,在我国终身患病率约16.6%,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一般首选药物治疗,但目前已有统计数据显示,有30%的精神疾病通过药物、心理治疗及常规物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成为难治性精神疾病。多年前,药物难治性精神疾病对很多医生来讲都是束手无策的,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科手术可以作为这些患者恢复生活生理能力、恢复神经功能的最后一道保障。目前,国内已成功研发了针对精神类疾病手术的专用电极芯片,很多患者置入这种专用电极芯片已回归正常生活。
  一位50岁的中年女性,20岁时即出现怕脏、频繁洗手、关门等行为,开始能正常生活,随着疾病进展,最后发展到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洗手、反复开门、关门。意识到是病态后,她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强迫症,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生活不能自理,家人、患者均苦不堪言。得知市第二人民医院能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强迫症,在权衡利弊后,她果断选择了手术,在起搏器“开机”工作后,让在场见证“开机”效果的工作人员和家属热泪盈眶。
  林亚洲说,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一般5年~10年会有一个突破、迭代,脑起搏器这项技术在国内发展30多年,相对成熟,之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近5年,神经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等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年“中国脑计划”的重新启动,通过脑起搏器治疗癫痫、精神类疾病、高位截瘫、神经病理性疼痛、老年痴呆、昏迷促醒等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无创、可调节、可自反馈等优点,已然成为人类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造福更多患者。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造福人类。”林亚洲说,他和团队将不断学习,锐意进取,借科技之光,做好“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