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杨华东
初夏时节,泌阳县马谷田镇河南村数千亩山岗坡地掩映在绿色林海中。果园一片连着一片,油桃、瓢梨挂满枝头。走进村中,只见道路整洁,屋舍俨然,池塘清澈,鸟语花香。
电商物流园里,主播正在向网友推荐当地特产——朱砂红桃。新建的网球生产车间内,机器嗡嗡,人头攒动,从生产到成品包装一派繁忙景象。
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身“花果山”,穷山沟成了远近游客慕名打卡的“世外桃源”,从前留守在家的村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河南村所在的马谷田镇是一个因瓢梨而兴、因瓢梨而富的地方。然而,几年前,地处林果之乡的河南村还没有一棵果树,村民靠种庄稼生活,收入微薄。
河南村的出路在哪里?作为一名退役军人,2011年余永立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河南村由一个昔日贫穷落后村变成了花果飘香、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建强基层组织。鉴于村“两委”班子、党员软弱涣散的实际,新一届村党支部成立后,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入手,提出“三会一课”、每月25日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民主决策等“五个雷打不动”铁规。以前存在的党员开会随便来、群众办事不见人、村级事务不透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明显提升。同时,该村党支部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具体化,实行三个分包联系:要求每名党员联系5户群众、联系1个服务岗位、联系1名困难群众。在此基础上,该村创新开展“双述双评”:支部向党员述职、向群众述职,接受群众评议、接受党员评议,让党员干部时时处处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基层党建由虚变实,制度从墙上落实到行动上,党支部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
选准发展产业。该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集体研究,一致认为:依托瓢梨之乡的优势发展林果业是振兴河南村经济的最佳选择。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该村大打“乡情牌”,借水行舟,利用在外成功人士,助推本村经济发展。外出创业青年余强自掏腰包300多万元,免费帮村民抽槽整地、提供果苗。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带头发展林果种植,进而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目前,全村丰水梨、晚秋黄梨、瓢梨、油桃等林果种植面积5000多亩,户均增收2万多元。
壮大集体经济。随着该村林果产业的发展,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村集体经济还是零。为实现村集体有钱办事,该村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率先成立了村党群创业服务社,借助全县脱贫攻坚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机遇,大上快上集体经济项目。采取“党群创业服务社+公司+农户”“党群创业服务社+合作社+农户”“党群创业服务社+扶贫工厂+农户”等模式,相继建成青储黄储饲料厂、夏南牛养殖场、钢构加工厂等集体经济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60万元。
打造宜居环境。如今,河南村道路四通八达,实现了水泥“硬化”;所辖8个自然村安上路灯,实现了“亮化”;荒坡种上果树,实现了“绿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得到了“净化”。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的蓬勃发展,河南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富裕起来的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该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纳入村规民约,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科学文化、政策法规等,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该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吸纳120人成立环境卫生、文化文艺、移风易俗等5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该村投资56万元建设村史馆,通过展示村庄发展历史、生活变迁、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等,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让村民留住乡愁记忆。
展望未来,一个依托河南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梦想,在余永立心中形成。招商引资兴建星级酒店,计划总投资1亿元,分3期建成,配套建设高架观光车和灯光秀、玻璃栈道等项目,地面规划环村1小时旅游线路,真正让游客玩得尽兴、吃得开心、住得舒心。
种养加多点开花,新农人唱响新农歌,乡村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多彩多姿,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聚力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落实落地,乡村振兴“五大工程”全面展开,如今,河南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