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燕
九曲回肠山间路,百转千折林荫道。记不清拐了多少弯路,数不尽越了多少重梁,弯弯绕绕,绕绕弯弯,我和家人趁着清明假期终于来到了庐山。
如果说中原的山是锤腰鼓的刚硬汉子,那么江南的山就是弹琵琶的温婉女子。那些小的山峦像小家碧玉一般亭亭地立在那里,在清媚的霞光中,用莹亮的眸子注视着你,用颀长的手臂召唤着你,用空灵的容颜吸引着你。
我们最先来到如琴湖。远望,湖的造型像一把小提琴,湖水呈醇厚的青碧色,像草原上纯净碧澄的天空,湖边矗立着一座四角翘起的绿色亭子,倒映碧水,宛如惊鸿偶栖湖面,亦或振翅欲飞。湖的深处有一座红颜色的屋,点缀在这青山碧水之中,犹如翠姑之面颊红晕,又如碧画叠翠之朝阳初露。
我们沿湖边徐行,湖岸上树木葱郁、林下荫翳,空气清爽怡人,缓缓闭上眼睛,感觉身体轻盈如一片羽毛,悠悠地飘荡起来。真想化作湖边的一棵树,与湖长相厮守到老;亦想化作山间的一缕云雾,融在静谧的幽林深处。
湖边的路径有两条,一条紧靠湖水,一条隐蔽林间,可上可下。我们既贪恋湖水的风姿,又渴慕林荫的浓密。
沿着林间曲径来到花径,此花径即是白居易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地方。这里花团锦簇、花草相拥,花树相映处有白居易塑像。
从花径出来绕到仙人洞,溶洞里面沟壑纵横、烟雾缭绕。站在仙人洞前,眺望庐山远景,云雾蒸腾、山影绰约,云山相连、天地相依,真乃人间仙境。
出了仙人洞,我们又去石门涧,一段崎岖狭窄的山路,上下回折,登到高处有一奇石凸出,上面耸立着一棵奇崛的松树,一对情侣站在那里拍照,两张年轻的笑脸映着古老的苍松,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路上还遇见一位年轻的小伙,把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兜在胸前,孩子瞪大眼睛张望着,爸爸微笑着努力攀登着,没有什么比这画面更动人了。等孩子长大了,看到这画面,一定会骄傲地说我一岁就登上了庐山。
一路攀登,山间偶有潺潺的泉声,但未见泉影。下山的时候,我们没坐缆车,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路,坡度平缓,清澈的水流从山上袅袅而下,浓密的山林,纯净的世界,无一处不静谧,无一处不幽深。
庐山之美,不在于险峻,而在于隽秀。
翌日清晨,我们准备去含鄱口,路过芦林湖,它与如琴湖相比毫不逊色。湖水呈现碧蓝色,是翠玉的碧绿的底蕴糅合天空的湛蓝。湖边的梧桐叶片泛着清亮的黄色,垂在碧蓝的湖面上,黄绿相映、色泽鲜亮,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宛如一阕灵巧的小令。远望,树影倒映在湖水中,上面是浓墨重彩,下面是淡妆轻抹,深深浅浅的碧绿,层层叠叠的玉翠,如一幅名家山水画。
我们在芦林湖流连了半晌,到了含鄱口,从这里可以望见高耸的五老峰,还可以遥望浩渺的鄱阳湖。站在山巅,眼前云峰林立,远处云气蒸腾,如梦如幻,如烟似雾。
从含鄱口到五老峰,再到三叠泉,泉水清澈见底。“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这三叠泉之景。
去三叠泉的路上可谓是九曲回肠,时而是台阶上坡,时而是阶梯下坡,时而是崎斜小径,时而是幽僻小道,路上游人甚少,仰望头顶,原来是有人正坐着缆车往回赶。偶遇一人,便问:还有多远?答曰:还不到四分之一路程。脚上绵软无力,腿上疼痛力竭,我们大人几乎无力支撑,两个孩子倒是兴致勃勃,跑在前面引路,原动力也许是教科书上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吧。
走到坡陡的地方,一路上溪水潺潺流淌。适逢秋季,褐石黄叶映着白亮的溪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感觉只是在上下,而根本没有前行。不知登了多少台阶,亦不知下了多少台阶;不知走了多少路,亦不知行了多少里,我们只知道,脚步从未停歇,目的终会到达。
继续前行,似乎听到哗哗的瀑布声响,可是我实在走不动了,索性坐在石阶上遥望庐山瀑布,而两个孩子终于一睹庐山瀑布的真颜,站在瀑布身边,感受着瀑布的水花四溅,欢呼雀跃起来。李白那句如此豪迈荡气回肠的诗句终于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庐山恋歌一曲,魂牵梦萦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