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新春
小年在驻马店也叫小年夜、小年下,因为这天要扫屋、祭灶,有的地方也称“灶神节”“祭灶节”“扫灶节”。小年意味着开始为过春节忙碌,古人也称它为“交年节”。
现存最早的过小年文献记载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当时有“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的习俗,与现在不同。到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这一习俗便与今天有些相似了:“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这也反映出晋朝灶王爷上天言事是在腊月廿五,也暗合了清代坊间流传的“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即官家的小年是腊月廿三,百姓家的是腊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
灶神在驻马店民间也称“老灶爷”,俗称“灶君”“灶王”“灶君公”“灶王爷”,是厨房之神。据说商朝就开始供奉,以颛顼之子黎,也就是火神祝融为灶神,和中霤、门、户、行四位神灵为五祀之一。而这里面的行神,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西平西陵国国主之女、黄帝正妃嫘祖。《礼记·祭法》记载,到了周朝“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也有祀灶。不过,《礼记·礼器》篇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灶神地位不高,但因为“有功于饮食”才“必祭之”。两汉时期,有将炎帝神农托祀于灶,也有将祝融托祀于灶。之后,灶神渐渐变成了普通人,如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唐代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则称:“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这个张单在汝南民间传说中叫张昭俊、正阳叫张玉皇、西平称张义君,流传最广的是张单娶了贤女丁香却移情别恋,休了丁香,丁香被迫改嫁后发了家,而张单则被好吃懒做的小老婆吃干抹净后赶出家门,流浪乞讨,讨到丁香家里,张单顿感羞愧难当,就一头钻进灶门里死了。玉皇大帝姓张,是他的本家,看他可怜,就封他做了灶王。也有人认为灶王爷、灶王奶是《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所封的张奎和其夫人高兰英。
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礼记·记法》),是督察人间,能向天帝打报告的神。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流传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向其弟子解释过“媚于灶”的原因,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这样就会得罪灶神,影响老天爷给你的赐福。
驻马店民间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把灶王爷、灶王奶画得慈眉善目,事实上也是因为不敢得罪他们,对他们是又敬又怕。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把这种敬和怕描摹得淋漓尽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其中“男儿酌献女儿避”说明宋代就有女子不参与灶神祭祀的禁忌,与驻马店旧志的记载相印证。
驻马店古人过小年,明嘉靖《真阳(今正阳县)县志》记载,在腊月廿四这天要“扫舍宇,祀灶神”,跟现在差不多,现在驻马店不少地方会在腊月廿三过小年,据民国各县县志记载当时已经这样。明万历《汝南志》及清代县志记载的小年都是腊月廿四,说明明代至清代相当长的时间内本地区小年以腊月廿四为主流。顺治《汝阳(今汝南、平舆)县志》记载,这天除洒扫、祭灶外,人们还会“贮水作糟醋”,并且从这天至春节前,每天都是结婚的好日子,没有什么不吉禁忌。
腊月廿三过小年据说是从清朝雍正开始的。清朝每年腊月廿三都会在坤宁宫祀神,到了雍正,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该在腊月廿四祭祀的灶王爷也拜了。传到民间,北方不少地方也就跟着腊月廿三祭灶了。而从万历《新蔡县志》的记载看,新蔡当地早在明朝已经有人在腊月廿三过小年了,远比这个早得多。
民国《确山县志》记载,小年要“祀灶,设饴糖,焚香奠爵”,还要“用雄鸡一只,洒酒冠上”。至于为什么这样,民国《西平县志》有详细说明:“用活雄鸡一只,使人夹其两翼,陈于灶神前,主祭者灌酒于鸡冠上,鸡如被酒摇首则喜,谓神愿乘此鸡升天,可保一年平安也;否则,举家以为大戚。”而据1994年版《泌阳县志》记载,这一习俗至今在当地仍有沿袭,说旧俗腊月廿三当晚要“祭灶神”“由家长主祭,将灶神像入位,供上灶糖,点燃香表、蜡烛、鞭炮,由一男孩捧公鸡(称灶马),主祭人用酒泼在鸡头上,祷告灶君乘马上天汇报,求其美言。祭灶毕,家人喝粉条豆腐汤、吃火烧馍”。而在上蔡民间这晚要吃素饺子,还有认干亲的习俗。干儿(女)这天要抱一只公鸡和灶糖到干爹(娘)家祭灶,磕头认亲,就成了干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