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在西平县的大街小巷,鼻尖上不时飘来浓浓的油炸馓子的香味儿。这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是无数在外游子心头久久萦绕的思念。
在龙泉大道轴承厂楼下,陈家馓子第五代传人陈文轩正忙得不亦乐乎,得知记者来意,他并不言语,而是得意地示意两个正炸馓子的儿子,你们说说吧。
馓子是西平县的一种传统非遗美食。盆尧镇油坊陈村陈红勇和陈二勇是这项非遗制作技艺的正宗传承人。据了解,西平陈家馓子历经陈氏几代人的精心制作,已成为西平县家喻户晓的地方名吃,2012年被西平县人民政府评为西平名吃。
西平陈家馓子相传产生于明代时期。馓子古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主要食材有油、水、面粉、食盐、芝麻等,是民间传统风味小吃,每逢节日,人们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
西平陈家馓子第五代传人陈文轩继承祖业常年经营馓子生意,其制作技艺和独特味道远近闻名,常有漯河、平顶山、周口、郑州、北京等地的顾客专程来西平买陈家“龙须馓子”。
西平陈家“龙须馓子”用植物调和油与西平小麦制作的面粉炸制而成,条细色黄,味道纯正,特殊配方,味道独特,干吃焦香酥脆,香而不腻,口感柔韧,深受人们喜爱。
每天早上5时,全家人一起围着油锅炸馓子,一人揪起面头,边拉边往手上缠绕,缠够一指宽,用筷子从手上抄下来;另一人依次拿起缠好的筷子,一手一根把面胚往两边抻,成形后放进高温的油锅里烹炸,只听“滋啦”一声,馓条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着,一股奇异的香味腾空升起,春节的气氛就这样扑面而来……在馓子不熟时用筷子顺着巧劲翻面定型,一片金黄、酥脆、浓香的馓子便做成了,入口即化,满嘴留香。
陈家馓子依靠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在美食界有口皆碑,方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慕名前来购买。“陈家馓子到我这儿已是第六代传人了,这不,我的儿子现在也开始经营馓子了,我们家的馓子靠手艺‘出圈’,生意越做越红火。”陈二勇说,“节假日订单量会增多,前一段西平县被评为长寿之乡后,更是供不应求了。”他和哥哥从小耳濡目染,手艺早已学成,后来各自娶了媳妇,媳妇也参与其中,全家人经营馓子生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有滋有味。
馓子的吃法多种多样,直接干吃香酥可口,做成菜肴回味无穷。正宗的陈家馓子酥脆无比,全部依靠纯手工制作。陈家每天连轴转,但他们乐在其中。“我们陈家人把馓子当作毕生事业来做,馓子制作技艺也会一代代传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陈红勇说。
“地址还跟去年一样?好的,明天我给你发货。”
“要10斤礼盒装吗?今天卖完了,明天我给你提前备好。”
在西平县北大街,香气弥漫着整个胡同,55岁的肖新民和爱人经营肖家馓子20多年了,门面很小,但生意异常火爆。“别小看我们西平这小小的美食,它早已漂洋过海了。这不,在外地生活的西平人更是天天打电话要货,我们通过快递发往越南等地,而且回购率也比较高。”肖新民说。
“目前,西平县制作馓子的有近20家,家家生意火爆。每家的馓子都鲜香酥脆,但各家的口味却略有不同,嚼一口,香满齿颊,芝麻的醇厚瞬间溢满口腔。再嚼一口,余香入怀,欲罢不能。”西平县商务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