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6日
跟着古人过腊八
  □ 赵新春
  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农历十二月初八过腊八的习俗,而与“腊”相关的习俗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西汉戴圣《礼记·郊特牲》有“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的记载。东汉汝南郡人应劭在他的《风俗通义》说农历十二月的祭祀“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当时腊月祭祀的节期虽在腊月,但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腊祭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在东汉佛教传入之后。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苦行多年,未能成道,决定放弃。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遇见一位牧女为他呈献乳糜,食用之后他在菩提树下顿悟“成道”。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佛教盛大节日,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之后,寺院赠送给善男信女,逐渐形成了喝腊八粥的习俗。这一风俗,在北宋已经相当普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过腊八喝粥的习俗何时传入驻马店地区,目前还不得而知。现存最早的汝宁府志——万历《汝南志》就有腊八“啜腊粥”的记载,说明在明朝,驻马店地区就已经有过腊八的风俗。腊八这天,古代的驻马店人除了和我们一样啜一碗腊八粥,还会干些什么呢?
  驻马店地区现存最早的县志——嘉靖《真阳(今正阳县)县志》记载,腊八当时叫腊日,每到这天,人会储存一些粮食和物品,认为“凡物于此日蓄之耐久”,可以持久不坏。而在万历《新蔡县志》和顺治《遂平县志》中,腊月初八,古人除了和我们一样,“以豆果杂秔粟米”熬制腊八粥,“大小遍食”,大人小孩都吃外,还会“蓄水作酒,藏糟为醋”,谓之“臈脚”,因为腊八这天酿作的酒醋会“经久不生虫蛆”。这里“臈”同腊月的“腊”,还有一个读音作“gé”,有肥胖的意思。
  现在驻马店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腊月剃头和正月不能剃头的习俗,而在清《汝阳县(今汝南、平舆县)志》里则有腊八“小儿剃头”的记载。因为不见于其他各县县志,或许当时并不普遍,也可能是春节前腊月剃头风俗的滥觞。
  过了腊八,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所以在驻马店民间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鸡叫,年夜来到”的说法。腊八意味着赶集购买年货的开始,在物资并不宽裕的年代,有“腊八鸡叫,年夜来到,小妮要花,小孩要炮,老婆要花衣裳,老头急得直脱光脊梁”的谚语,体现了“有钱家好当,没钱万事难”的无奈。
  《明史·大宴仪》记载,明朝自永乐开始,腊八这天朝廷会在奉天门奏乐赐百官宴,“以官品序坐”,赐面,“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为每年举行的常例。到清代改为赐粥。清道光皇帝有《腊八粥》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