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文科
日前,在平舆县旺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工人正在对红薯进行清洗、粉碎、晾晒……分工明确,忙得不可开交。一杆杆红薯粉条在院子里悬挂晾晒,忙碌的身影和挂起的粉条成了一道别具乡村风味的风景线。
说起如何制作手工粉条,该合作社负责人冯敏显告诉记者:“粉条制作相当复杂,是个耗时耗力的活儿。我们这是纯手工制作,需要经过打芡、和面、插瓢、漏粉、捞粉、挂粉等程序,前前后后需要1个多月。其中,漏粉是最讲究手艺的一道工序,粉条能否粗细、均匀全由漏粉控制。以前,都靠人工漏粉,手艺要求高,生产效率低。现在,用机械漏粉,一天可以生产1万斤粉条。机械均匀地敲打漏瓢,粉条就会源源不断地漏进下面的锅里,当一瓢快漏完时,旁边的帮手会将另一团面放进漏瓢,这样才能保证粉条的长度。”制作粉条看似简单,却有着十分复杂的过程。复杂的工序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从而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我一直在这里打工,不仅能照顾家,而且不耽误挣钱,每月能赚4000 元左右,比出去打工方便多了。”在这里干了10多年的村民马运起兴奋地说。
据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主要生产纯红薯粉条、淀粉等产品,占地6800平方米,注册资金160万元,拥有日产冷冻红薯粉条5吨的冷库1座。该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流转土地2000多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红薯种植,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题,增加了农户收入。2019年,在矿业科技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扶持60万元对该合作社旧厂房进行整改,购买了新的机器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2013年市级示范社、2013年青年示范社、2013年百强示范社,从2016年至今分别获得市级和县级带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直以来,该合作社始终牢记为农、务农、姓农服务宗旨,每年为张付楼、前张、马营村的贫困户提供红薯种苗和红薯专用肥,签订回收合同,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并提供就业岗位,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裁剪、缝制、包装……在双庙镇张付楼村帮扶车间,20多名缝纫机手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呈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之前我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工资低不说,连家里的孩子都无法顾及。”村民秦留美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说,“现在,在家门口干活,骑车5分钟就可以到,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好的时候可以拿5000多元,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儿了。”
近年来,平舆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就业”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兴办家门口工厂,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让家门口工厂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
“帮扶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既能有一定的收入,又不影响照顾家庭,一举两得。”村民王大姐满脸笑容地说。
“非常感谢政府对企业的支持,驻马店市罗曼户外有限公司于2019年5月入驻张付楼村,主要经营来料加工,产品销往浙江等地,有30多台缝纫机,可提供35人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张付楼村及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该分厂负责人说。
“帮扶车间不仅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而且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双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拉动就业的积极作用,通过与更多企业合作创建帮扶车间,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以产业发展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以就业服务助力稳定就业,充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近年来,双庙镇按照平舆县委、县政府“三园”(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共建的总体思路,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打造公平、高效、透明、开放的营商环境,为返乡创业人士提供有力保障,解决场地难问题,实现村民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