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0日
走吧,咱喝西平芝麻叶咸豆腐脑去——
西平县小豆腐变身大产业
本报记者 许 静
  说到西平县的特色美食,不能不说芝麻叶咸豆腐脑。天色微明,西平县城的大街小巷人气渐浓,开始热闹起来。街坊邻居、同事熟人相见纷纷打着招呼:“走啊,吃饭去。”“今天吃点啥呀?”“那还用说,还喝芝麻叶咸豆腐脑啊!”于是,人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向飘着香味的芝麻叶咸豆腐脑店走去。
  提起咸豆腐脑,先说说源自出山镇的西平豆腐。在出山镇出山村,村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小豆腐撬动大发展,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由豆腐加工后制作的各种美食,更是口感滑嫩,香味浓郁。
  出山村的韩国强今年67岁,做豆腐已32年,做豆腐、卖豆腐的技艺是从老一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村里和他一样做豆腐的比比皆是。
  “人生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俗语。日前,记者见到了正在制作豆腐的韩国强。
  “做豆腐确实很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过。但是,做豆腐乐在其中。”韩国强说。
  “要选择优质的黄豆,泡豆的时间根据季节和温度的变化来定,春秋天需要7个小时,冬季时间要长一些。”韩国强和老伴儿一个在忙着过滤豆渣,一个烧地锅,旁边冒着热气的大锅正煮着浓浓的豆浆。为防止糊锅而影响豆腐的口感,韩国强在煮浆过程中不时揭开锅盖搅拌,每次掀开锅盖,都有一股浓浓的豆香扑鼻而来。
  因为做豆腐,韩国强给两个儿子分别盖了楼房。每到春节,在外创业的村民串门走亲戚,总喜欢拎几块他家的豆腐,豆腐供不应求,韩国强一家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60岁的韩金根家是出山村里做豆腐的大户。他从18岁开始做豆腐,迄今已有40多年做豆腐的经验,他每天早上5时起床,和爱人一起把泡好的黄豆清洗干净,然后磨成豆浆、过滤、熬制、点豆腐脑,一套流程下来,一直到12时左右才能结束,至此,一颗颗黄豆经过水与火的洗礼,最终升华为一块块热乎乎、香喷喷的豆腐。
  “我们村里好山好水,泉水冬暖夏凉,做的豆腐非常好吃,前一段时间,西平县被评为长寿之乡,我们做的豆腐更是供不应求,现在郑州、洛阳的客户也纷纷过来预订,着实忙不过来了。”说这话时,韩金根洋溢着笑容。
  出山镇酒店村党支部书记杨书梅告诉记者,酒店村做豆腐的历史悠久,村民杜国强、杜毛也是村里做豆腐的大户,杜国强因为做的豆腐好吃,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也成了驻马店、漯河、郑州一些大酒店的豆腐供应商。
  据西平人讲,西平豆腐好吃的名声打响后,大家又开始做芝麻叶咸豆腐脑。芝麻叶咸豆腐脑是西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就已成为当地人的主打早点。说起它,大家如数家珍:这里的豆腐脑洁白如玉、咸淡适中、嫩滑爽口,老少皆宜,好吃。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位于西平县风鸣路的李文慧豆腐脑店便挤满了人,李文慧的爱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豆腐脑店已有30多年,因为豆腐脑是采用优质黄豆、芝麻叶、山野菜和老陈醋精心制作的,并且咸淡可口、不嫩不老、色香味美,而且低油、低盐、高蛋白,是健康长寿绿色生活的首选,所以开业以来,便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供不应求。
  记者采访得知,西平经营芝麻叶咸豆腐脑的商家很多,而名气较大的除了李文慧豆腐脑店,还有县城北街的崔家。
  据崔家人讲,老一辈开始经营芝麻叶咸豆腐脑,经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技术,也让门店顾客络绎不绝。
  做豆腐脑的材料虽然简单,却很讲究,要提前在清水中浸泡好适量的黄豆,用石磨或打浆机将之加工成豆浆,用干净的笼布把豆浆中的豆渣滤出,将豆浆放入铁锅中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熬煮。豆浆煮熟后,用勺子沿一个方向慢慢搅动。这样,块状的豆腐脑就形成了。
  店里师傅说,做芝麻叶咸豆腐脑,对芝麻叶的加工处理非常讲究:芝麻成熟之前,芝麻叶正繁茂鲜嫩。这时就要到芝麻田里“掐”芝麻叶,放进大锅中煮熟再捞出,摊开在地面上晒干,用时取出泡开洗净备用。豆腐脑和泡开的芝麻叶是绝配,豆腐脑嫩而不软、香而不腻;芝麻叶则苦中含香、筋道耐嚼,再配上粉条、黄豆、小磨香油,多种芳香汇成可口的餐汤,一锅浓香的芝麻叶咸豆腐脑就做好了。
  美食不可辜负,走吧,咱喝西平芝麻叶咸豆腐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