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偶尔失眠后感到浑身不适,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服用安眠药,会不会以后就是失眠症,甚至终身依赖药物?
其实,诊断失眠症有严格的标准。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的问题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日间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引起了明显的日间功能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或躯体疾病的生理效应,才可以考虑诊断失眠。如果持续超过3个月,才可以考虑慢性失眠。
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当天情绪、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会精神不佳、白天困倦、心慌、胸闷、胃肠不适,甚至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等,这些都是睡眠不足的生理反应。据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干扰脑部运作,使生理功能活动迟缓,免疫功能无法发挥最佳作用,还会影响认知功能。有时我们称这种现象叫“睡眠剥夺”,但严格意义的“睡眠剥夺”通常指将“不能睡眠”这件事,操作至相当极端的状态(例如连续7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允许睡眠),所导致的后果远比失眠更为严重。
若能用平常心看待失眠,不受偶尔失眠的影响,你就能轻松“破局”。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失眠,都不要惊慌,哪怕你白天很不舒服,也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可能导致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但不用担心,告诉自己这只是昨晚没睡好的后遗效应而已。自然状态下,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调动防御系统,让你很快适应身体的变化,缓解你因睡眠不足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会让你一直失眠,更不会让你“熬死”。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再因为失眠而焦虑,不会因为害怕失眠而失眠了。
偶尔睡不好,不等于患了失眠症。所以,请放下既往对失眠症的错误认知,克服“睡眠焦虑”,切勿自己吓跑了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