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宏宇
桃台晚霞,对平舆庙湾人来说,那就是个神话。
桃台又名陶台,因为元明清三代都是官府的急递铺住址,唤名桃台铺。桃台铺现在属于射桥镇大孙村委管辖,1987年7月以前都属于庙湾镇管辖。说“桃台晚霞”是庙湾八景之一,是有历史渊源的。
桃台铺,有人考证唐朝时即为陶台,因陶和桃发音相同,所以现代人也有叫陶台铺的。传说,唐朝时有人在陶台种桃千棵,一年冬天桃花突然盛开,落英缤纷,美艳绝伦,月宫仙女惊闻出宫,变身桃花仙子,住在陶台,从此桃花年年盛开、游人不断,陶台也改名桃台。宋代当地人在桃台上建了仙女庙,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对应,围墙护院,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很多前来烧香的人,熙熙攘攘,成为当地一景。桃台下面是一条东西官道,直通庙湾店、泰阜店、项城,官道南侧即是澺水(洪河),河上有河埠口,名曰桃台埠,与此相关。处在水路交叉的黄金地点,从元代开始官府就在此设立桃台,是汝宁府(今汝南)至项城路上一个关键的店和铺,明清两代一直使用。清末桃台被毁,民国仙女庙废,如今只剩下一片略微凸出的高地。
桃台的美始于桃花。唐代人种桃开花是起因,宋代人建庙在招商,元明清设店顺理成章。一片桃林漫漫桃花,成了美的根源。无意间的栽培和缔造让桃台一代代延续下来,竟成了官府的一个店、一个铺、一个驿站。桃林桃台庙宇驿站,吸引着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贩夫走卒前来游玩欣赏,这络绎不绝的人群、喧嚣热闹的场面、香烟袅袅的情景、花枝招展的美女相互交织,倒有了一种人文美。关于桃台的美,清《重修汝宁府志》诗曰:“桃花如醉艳芳春,丽日霞光照锦茵。红雨村边成独德,武陵咫尺有幽人。”清《庙湾六十年大事记》诗曰:“桃花昔日迎仙去,台上桃花今又开。晚雨轻风一阵过,霞横野浦自徘徊。”仅这两首诗可以从侧面证明桃台曾经隶属庙湾。
桃台的美源于生活。唐代人能筑台种桃,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处在澺水之阳的桃台风水俱佳,水陆两路交点,是当时官府设店的首选之地。明代《汝南志》卷之一:“村市:……柳树店、万家店、三桥店、桃台铺、庙儿湾、谭陂铺……以上具项城路。”由此可以看到,明代桃台铺已成为一个很成熟、很稳固、很重要的一个官府店(铺)。有了基层的官府办公单位和驿站,就有了社会组织,南来北往的人常从此路过,在此歇脚、游玩,便有了较高的人气和浓郁的烟火。
桃台的美在于流水。桃台居于洪河北岸,河水脚下流,风景入满眼。站在桃台之上,俯视洪河,但见白帆点点、孤帆远影、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过往行人、比肩接踵、阳光照射、浮光倒影,有了流水,便有了动态美,灵气涌动,成就了河上河下、台上台下的美丽风景。
桃台的美成于晚霞。桃台铺处在这段洪河的中间段北岸,东可看日出,西可望斜阳。站在桃台或河岸或船上,当夕阳西下,晚霞四射普照大地,天空绚丽多彩,霞光万道,照在桃花上、树叶上、水面上、笑脸上,像贴了金色的鬓花、镶了金边的如意,一切都那么美、那么亮,让人心情豁然开朗,太阳落山前的惋惜和黑夜到来的寂寞一扫而光。
桃台晚霞并不天天能欣赏到,必须在特定时间、特定气象聚焦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