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2日
诞生在天中大地的儒学学派
  □ 赵新春
  西周时期驻马店境内有蔡、沈、柏、房、道、江、吕、挚等小国,到春秋时期深感礼乐崩坏的孔子周游列国时,除了摇摆于楚、吴之间苟且偷安的蔡国外,这些小国已被兼并殆尽。
  尽管此时的蔡国已经没落,但一心想要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孔子,还是来到了蔡国,在陈蔡之间丢丢转转,一待就是三年。关于这段经历,明代上蔡进士刘光国在《重修上蔡厄庙记》说:“其厄于陈蔡时,始适陈过匡,……其后去宋入陈……会晋、楚争强,去而过蒲……又其后去卫适陈,自陈迁蔡,自蔡如叶,复去叶返蔡。中间徘徊往来,席不暇暖。”中间虽然被人嘲笑,还差点被饿死,但孔夫子初心不改。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同时,还不忘传道受业解惑,在蔡地收了漆雕开、漆雕哆、漆雕从、曹恤、秦冉五位本土弟子,为儒家文化在蔡地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先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漆雕氏之儒、上蔡心学、起庵学派等根植于驻马店天中大地的儒家学派。
  一、漆雕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是儒家八大学派之一。《韩非子·显学》第五十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发挥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思想,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即《论衡·本性》记载的“虙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周人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该学派代表人物是漆雕开。《孔子家语》说,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作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陶渊明《圣贤群辅录》说:“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漆雕氏之儒的核心思想包含在《漆雕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记载,该书共有十三章,注称他的辑录者是“漆雕启后”。有学者认为“漆雕启后”的“后”为衍字,漆雕启就是漆雕开,在汉代为避汉帝刘启的讳改“启”为“开”。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漆雕启后”是漆雕开的后人漆雕凭。
  《漆雕子》和孔子的《论语》一样,是漆雕开后人和弟子对他著作言行的记录。《漆雕子》原作早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清人马周翰从古籍零散记载中整理出的一卷,已很难看出漆雕氏之儒儒学思想的全貌。
  根据现有文献零星的记载,漆雕氏之儒强调人性有善有恶,主张传礼为道,正道直行,通过习礼守廉达到约束人性的目的。所以《韩非子·显学》第五十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
  近当代学者有人据此与《论语·公冶长》中“子(孔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的记载,将漆雕氏之儒归入不乐仕进且尚勇的“任侠派”“游侠派”“武侠派”或“儒侠派”。
  漆雕氏之儒以漆雕开领军,成员包括蔡国本地的孔门弟子。此外,由于持有观点和行为做派相近,郭沫若、蒙文通等当代学者认为虙子贱、公孙尼子、世硕以及《孟子·公孙丑上》中善于“养勇”的北宫黝等也可以称为漆雕氏之儒的主要成员。
  漆雕开是今天上蔡华陂人,当地有漆雕墓,民国以前墓前有漆雕祠,官府春秋致祭。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漆雕开被追封“膝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漆雕子”。同为孔门七十二贤的蔡地弟子(一说其为曹国人,在今山东菏泽曹县)曹恤墓在上蔡县洙湖镇曹寨村。曹恤字子循,唐代被追封“曹伯”,宋代加封“上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曹子”。这些遗迹是孔子滞留蔡地三年的见证,也推动了儒家文化在天中大地生根发芽。
  二、上蔡心学
  儒家心学学派源于孟子,由北宋“二程”中的程颢发端,南宋陆九渊集其大成,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分庭抗礼。清人全祖望说“象山之学原于上蔡”。这个象山就是陆九渊,因长期讲学于今江西贵溪西南的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或“陆象山”。上蔡就是北宋上蔡人谢良佐,人称“上蔡先生”。
  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为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科焦蹈榜进士,初授秦州教授,历知渑池、应城等县。建中靖国初,入京召对,谢良佐认为徽宗心意不诚,自请为书局官。后因召对忤旨,监西京竹木场。不久又坐讥讪朝廷下狱,以朝奉郎致仕。
  谢良佐师从“二程”,黄宗羲说:“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为第一。”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提出“理便是我”,把心、仁、理视为一体。他的学说以仁、天理为主体,讲究修身养性。认为“格物穷理”,必须从认识“天理”才能获得。而这个“天理”,是“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天理与人欲相对,有一分人欲即灭却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即灭却一分人欲”。这个修身养性“穷理”的过程,就是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在行为和思想上符合“天理”。朱熹称其“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以求是论穷理,其命意皆精当,而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则又最为明道教人之纲领”。《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称:“其论仁以‘觉’,以‘生意’论诚,以‘实理’论敬,以‘常惺惺’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
  谢良佐是上蔡心学学派的开创者,四川师范大学张玉禄《谢良佐理学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他的儒学思想“实为陆九渊心学思想之前奏”,开了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先河。同时,他还是南宋儒家湖湘学派的鼻祖,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四卷说“先生(即胡安国,湖湘学派创始人)之学后来得于上蔡者为多”。
  谢良佐的门人朱震还另创了“汉上学派”。谢良佐上蔡心学学派对朱熹也产生过深深的影响,朱熹称其少年时代“赖先生(谢良佐)之言以发其趣”。
  谢良佐“格物穷理”的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心学,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谢良佐“以禅证儒”,著有《论语解》,现在已经逸失。其核心思想保存在其门人曾恬、胡安国辑录的《上蔡先生语录》里,该书经朱熹编辑为三卷,就是流传至今的《上蔡语录》。
  谢良佐逝后谥曰“文肃”,清时从祀孔庙。他做官的应城、子孙流落的泉州和老家上蔡以前都有上蔡先生祠,是教授生员和祭祀先生的场所。
  三、起庵学派
  起庵学派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儒孙奇逢为代表的夏峰学派的分支,刘师培在《近儒学术统系论》一文说:“孙奇逢讲学百泉,持朱陆之平,弟子尤众,以耿介、张沐为最著。”起庵学派的创始人就是张沐。
  徐世昌《清儒学案》认为张沐初宗王阳明,亦兼取程朱,起庵学派以“一念常在”四字为主,总体上“衍阳明之绪,而以孟子求放心为入手功夫,兼重居敬穷理,谓释氏以存心为了局,吾儒以存心为起手。辨析甚明,体验切实,与夏峰宗旨大同,途辙互有出入”。该学派以志为至上之气,标立志、存养、穷理、力行、尽性、至命六者为学者致力次第。其中立志为天下之大本,为第一层功夫。止至善是立志,定静安是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心不存不养则志必馁。所以学派“以存心为起手”,认为存养穷理功夫乃彻始彻终一大要领,讲求身体力行,提出“立志、存养、穷理、力行层层功夫,即是尽性”“有能尽性,斯命至矣”。
  张沐主张人人可以通过“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达到“尽性、至命”,所以清陈廷敬《午亭文编》卷四十七《通议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加詹事府詹事定斋崔公(蔚林)墓碑》记载,崔蔚林“尝见上蔡张仲诚沐于京师,语人曰:‘自我见张仲诚,顿觉能割俗情,凡事自己可作。’”。
  张沐(1630年~1712年),初名酉孙,字冲酉,后改为沐,字仲诚,号起庵,汝宁府上蔡人(今河南上蔡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拔贡入国子监,十四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十五年中进士。随后入工部观政四年。
  他一生讲扬儒学,积极践行和推广自己的儒学思想。虽然他官位不高,只做过河南内黄、四川资阳知县,但却把这作为实践自己儒学思想的重要阵地。
  《清史稿》记载他在任内黄知县时,“令民各书‘为善最乐’四字于门以自警。著《六谕敷言》,俾人各诵习,反覆譬喻,虽妇孺闻之,莫不欣欣向善”。王士俊《河南通志》卷六十一说讲学明伦堂“每会期,邑士及邻封之请教者,常百余人”,并创建繁阳书院。张沐先后主掌汝宁府天中书院、大梁书院、上蔡县塾、开封游梁书院,晚年又在上蔡“辟白龟圃”,“以受四方学者”,内黄县志编纂委员会《内黄县志》称“远近学者胥宗师之,门下士多取科贡。”
  张沐为“中州八先生”之一,被尊称为“上蔡夫子”,汤斌赞其“当代真儒也”。毛奇龄称“(中州)理学推孙征君(孙奇逢)、张仲诚二人,大河南北从若影附”。他的弟子众多,黄本讷,曾任太原令;马昌,曾任怀柔训导;李经世,兴复禹州白沙书院;刘玉威,工诗善书,名动中州;周丕显,曾任宝应县令。
  他与门人弟子形成的起庵学派以上蔡为中心,向汝南周边辐射,弘扬夏峰学术,在中州地区影响很大,是清代理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海内三隐》说康熙皇帝“偶问今时夷退之士。……李文贞以宣城梅文鼎、关中李颙、河南张沐对。上亲笔记之御箑,屡语廷臣,嘉叹特至。中外闻风,因号文鼎等为‘海内三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