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丹华 通讯员 朱晓吾 柏二伟
初冬的清晨,漫步在汝南县城区,只见整洁的市容、畅通的道路、精巧的建筑、多彩的花木、文明的市民,构成一幅和谐宜居的美好画面。
近年来,汝南坚持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创建不放松。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聚精会神抓创建,健全了创建工作决策、激励、推进、宣教、监督五项机制,实现了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11月16日,在汝南县南湖湿地公园,到处浸绿染碧、风景如画。“这是城市里的天然氧吧,也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王全中自豪地说。
从昔日汝河故道沼泽地到今天的网红打卡地,汝南之变,是文明创建带来的成果之一。此外,汝南县还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该县民生工程中的城市改造提升项目,利用闲置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城区零碎空间,采取见缝插绿、破硬还绿、空地补绿等措施,因地制宜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口袋公园”,打造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景的美好生活空间。
“过去,这里是一片沼泽地,长满杂草,堆满垃圾和枯枝烂叶。”在红星广场公园带孩子玩耍的滨河小区居民赵女士告诉笔者:“自从小公园建成后,在家门口就能休闲放松、锻炼身体,环境变好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红星广场公园是汝南县精心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每逢重大节日,全县社会各界都要到这里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像红星广场公园这样的“口袋公园”分布在汝南县城的各个角落,均按照不同主题精心打造。这些精巧的“微空间”集绿化、美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扮亮城市形象的一颗颗“明珠”。
汝南县除了相继建成 20多个“口袋公园”外,还进一步完善了天中山文化园,着力打造了12公里长的北汝河两岸绿化带。如今,漫步在北汝河岸边,处处是绿、步步见景,令人流连忘返。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近年来,汝南县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先后涌现邱长兴、闫妮、王国顺、宋启明、贺一平等9名“中国好人”,另外还有4人成功入选“河南好人榜”,2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12人被评为“驻马店好人”,100多人被评为“汝南好人”和道德模范。“好人之城”正成为汝南的新名片。
汝南县有3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和“五老”协会、草根爱心群等民间团体活跃在创文一线,市民参与率95%以上,实现了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
汝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林建民告诉笔者,随着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现在,市民随手扔垃圾的少了,主动讲卫生的多了,创造优美生活环境、践行文明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市民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创建,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创建,是一场永不终止的竞赛。”汝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王文斌说,今年以来,汝南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多次召开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和协调会,提出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诚信守法提升、文明风尚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市容市貌提升等“十大提升”行动。同时,还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明新风遍吹这座古城。
汝南县坚持以“四改一增”为抓手,按照“十无”标准(无私搭乱建、无乱占道、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乱堆乱放、无乱停车、无乱搭架空线、无乱倒乱排),加大背街小巷管理力度,建立常态管护机制,进一步巩固创文成果。
从“创三城”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龙头的“四城同创”,再到建设崇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美丽宜居之城,变化的是目标名称,不变的是民本情怀。厚植发展优势的汝南,定能汇聚民智、积聚民力、克难攻坚,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征程中再创佳绩,让汝南实力更强、活力更大、魅力更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