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芃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已经不记得我家屋后的那条路,存在了多久。也许,在我出生以前,那条路已经被很多人踩出来了。
我对那条路最初的记忆,应该是小时候,体弱多病的我,趴在爸爸或者妈妈的背上,去隔壁村的小诊所打退烧针,都是从这条羊肠小道走过的。除了爸爸、妈妈的呼吸声、脚步声,就只有路边的虫鸣,还有天上的那轮圆月,晃啊晃,伴着我沉沉睡去。
后来,我喜欢上了那条路,因为那条路连接着我和奶奶家,我和堂弟在那条路上疯跑,小孩子的身体里有着无穷的精力,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次。早上去奶奶家的路上,我追着朝阳在奔跑,傍晚踏着落日的余晖在跳跃,抑或是和堂弟一起跑进路边的草堆里打滚,然后跳进小河里摸鱼捉虾,无论是晴天的时候灰尘弥漫,还是下雨天的泥泞难行,那条路总是能给我的童年带来无忧无虑的欢乐。
再后来,我开始在那条路上奔波,从一年级开始背着一个大书包摇摇晃晃,到初中一年级大踏步地走在那条路上。当时的我是那么讨厌那条路,讨厌踏上那条路,因为路的那头是学校,是禁锢我快乐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为了求学,我离开了那个陪伴我长大的小村庄,离开那条路。虽然见到的世界越来越大、看到的繁华越来越多,可是我越来越想念那条路了。每每寒暑假,我总是喜欢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也许是因为骨子里依然是那个喜欢在小路边拔草、被老师骂后徘徊在那条小路上直到天黑都不敢回家的孩子吧!
远游的学子回到了故乡,灵魂有了驻足的地方,就像鸟儿返回了巢穴。闲暇之余,我喜欢带着父母和妻女返回老家,去看望一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去修整一下家里的果树,最重要的是徜徉在屋后的路,那时候才感觉自己的根落在了熟悉的土地上。幸运的是,现在屋后的那条路,已经修成了水泥路,从县城驱车到老家,只需半个小时,萦绕的亲情、徘徊的思念,也随着这越走越顺的屋后路越系越紧。
也许,趁着乡村振兴,有一天,屋后的小路会变成一条宽阔的大路,曾经熟悉的羊肠小道、土路都已消失在时光里。但是,我依然会记得,在那条路上走过的时光,在那条路上的记忆。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这是爸爸儿时最深的记忆,这是爸爸长大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