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亚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再也坐不住了,我要用手中的笔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生根开花、结出的果实宣传报道出来。从此,我走上了曲折的新闻写作路。
我开始写新闻报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住的是两间土坯房子,上盖是麦秸秆。麦秸秆经雨淋日晒,易生小虫子,当时村里人散养的鸡飞到屋顶上用爪子把麦秸秆抓得乱七八糟,遇到下雨天,外边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边雨停了屋内还在下。我在屋内写稿子,一上午就得挪好几个地方,弄不好稿纸还会被雨水打湿。当时我走上新闻写作路遇到了“三难”。一是采访难。我不是专业记者,采访不受欢迎,遭白眼。二是送稿难。我家离新蔡县城13公里,当时从我家到县城没硬化公路又不通公交车,也没交通工具,每次去县城送稿件都是步行。天不明就起床动身走,到县广播站、县委新闻通讯组送了稿件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往国家、省、市等新闻单位邮寄稿件所需的邮费是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的稿纸也是靠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的,用的釆访本是用大张白纸裁剪后用针线缝成的。三是采用难。当时缺乏写作技巧,加上新闻单位少,路子太窄,不像现在有许多网站,往往是写10多篇稿件偶尔才会釆用1篇稿件。
为了让自己写的稿件被釆用,我到处寻找书、报、杂志阅读。记得我第一次到新蔡县委通讯组寻找书、报、杂志时,县委通讯组组长杨俊山一次赠给我10多册《河南日报通讯》。在杨俊山老师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市、县举办的新闻函授培训班。通过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在新闻培训班的学习,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一篇处女作《人人都夸俺是女能人》在河南广播电台播出。紧接着,《王志清搞竹编年收入上万元》这篇稿件被《河南科技报》釆用。从此,当地人有啥新鲜事就找我诉说,采访也容易多了,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新闻写作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写新闻报道,拓宽了我发展种植的信息。一次,从《河南农民报》上看到《介绍两个西瓜新品种》这篇稿件后,我从新蔡县西瓜研究协会购买了8155品种西瓜种子,种植了3亩地膜覆盖西瓜,通过精心种植与管理,当年西瓜获得大丰收,亩产7000多斤,收入超千元。于是,我在写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兼顾农技推广,指导本村和周围村庄农民科学种田。收入逐年提高,我又购买了自行车。有了自行车,加上我家门口修通了新蔡至正阳的柏油马路,进县城送稿子方便多了。写出的稿件质量提高了,发稿也多了,每年在国家、省、市、县等新闻单位发稿300篇左右。
1998年,我被乡政府聘为专职新闻报道员。这一年,我往报社发稿可以使用传真了。后来,发稿直接用电脑,手指一点可以发给任何一家新闻单位。再后来,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了电动车,加上四通八达的硬化公路,采访和进县城办事更方便了。近日,我办了免费老年公交卡,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可免费到达本县任何想去的地方。
新闻写作成就了我,我被推荐连续七届担任新蔡县政协委员、两届新蔡县人大代表。如今,我住的是楼房,写稿子遇到下雨天再也不需要挪几个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