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6日
那碗捞面条伴我成长
  

□ 陈宏宾


  那碗捞面条,至今留在记忆深处。
  那碗捞面条,让我的童年吃出母爱。从童年一路走来,我总是念念不忘。
  土生土长的我,呼吸着乡村泥土的气息,沐浴着乡村淳朴的民风,养成吃捞面条的习惯,这或许是一种乡土情结。乡村人都说,捞面条实在、营养多,最能补充体力,这也是大家爱吃的原因吧!我也说不清楚,特别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一碗捞面条下肚,顿觉精神倍增。
  说起吃捞面条,当数母亲亲手擀的好吃、筋道、有嚼头。
  做捞面条并不复杂,日近中午时,母亲就开始和面,把面倒进瓷盆里,加入适量的清水,就开始使劲地揉,直到把面揉成一团、表面光滑为止,然后放在盆里饧一下,据说这样擀出来的面条筋道。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在做捞面条前,往面里加一两个鸡蛋,做出来的面条更好吃,过去是没有这个条件的。面饧好后,母亲就开始擀起来。这擀面条是非常有学问的,要在案板上撒些面粉,把和好的面团放上,用长长的擀面杖开始均匀地擀起来,擀面的时候手上的劲要使足,只见母亲时而把面翻过来,时而把面包裹在擀面杖上,时而又撒上一些面粉,在一番劳作后,面团就擀成了一张薄薄的面饼,这时母亲再把面饼折叠整齐,从一头下刀,一口气切下去,然后用手一提,细长均匀的面条就算擀成了。有时看母亲的操作十分熟练,一旁的我也想亲手试试,可就是擀不好,不是薄就是厚,只叹没有母亲那样的功力。
  捞面条想好吃,必须得有臊子和蒜泥,这臊子的制法和炒菜差不多。印象中,小时候吃的捞面条很少有臊子,因为那时家境不是太好,没有地方买菜,有时候就是去地里摘一个南瓜,用刮刀刮出细丝,在开水里焯熟,等面条出锅后,和南瓜丝一同放在冷水盆里浸泡一下再捞出,放上蒜泥,一碗美味的捞面条就算做成啦!有时遇到饥饿的时候,三五口人就可以把一盆捞面条解决掉。因为佐料是蒜泥,捞面条才出味,我们农村老家管捞面条又叫“蒜面条”。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吃捞面条的时候都会配上热臊子,要么是番茄鸡蛋臊,要么是白菜粉条臊。遇到过节时,还可以去集市上买几斤五花肉,配上粉条来个猪肉粉条臊,保管你垂涎欲滴,吃过后会天天想着它。
  面条虽好吃,但也不要忘记喝面汤。在我们农村老家,老年人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原汤化原食。开始我不大懂这句话的意思,就去询问母亲,母亲没有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详细情形也无法向我诉说清楚,就知道吃过捞面条后,喝口面汤对身体好。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化,即消化的意思。捞面条比较干,不容易消化,喝过面汤后有利于肠胃蠕动,可以帮助消化,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这些道理都是乡村人在实践中得出的。
  有一年暑假,天气十分炎热,母亲做的捞面条我嫌热,就用压井水泡两遍,一口气吃了三碗,吃完后就急着跑出去玩,忘记了喝面汤。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的肚子开始疼起来,上下不通气,胀得鼓鼓的,疼得我在地上直打滚,吓得其他小朋友赶紧回家喊我母亲。母亲询问情况后,回家把中午做捞面条的面汤给我热一碗,我咬着牙喝完那碗面汤,母亲又用热手不停地在我肚子上揉来揉去。说也奇怪,肚子居然慢慢不疼了,到吃晚饭的时候,我就能下地跑了。看着我傻笑的样子,母亲心疼地说:“幸亏中午的面汤没有倒掉,要不然你非进医院不可,记得下次一定要喝面汤。”
  今天,我们还经常吃捞面条,大都是机器轧制的面条,吃起来远远找不到当年那种筋道的感觉,或许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或许是人们的食欲减弱了,即便是配上美味的臊子,也只是填饱肚子而已。
  如今,年近八十的老母亲已无力去给我做可口的手擀捞面条了,但我总忘不掉童年那碗香喷喷的捞面条,忘不了童年岁月里的母爱。
  童年那碗捞面条里,永远飘出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