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4日
古代兵革地 今朝耕作田

肖永成

  在汝南县和孝镇陈屯村,有一处刘备台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不久,我随手机导航前往,到了目的地问居住在此的村民才知道,我看到的是地处汝南县梁祝镇马南村的小刘备台遗址。
  小刘备台遗址位于汝南县梁祝镇马南行政村马南村民组南1公里处,台子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约5米。相传,东汉末年刘备曾在这里屯兵驻扎,因与和孝镇刘备台同一得名,故称小刘备台。
  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备台遗址距今约4000年~4700年,位于汝南县和孝镇陈屯村行政村孙屯村东200米或李小庄东南300米处,是长方形高台,南北长357米、东西宽106米、高8米,台顶平坦。刘备台原称刘陂台,台南端有古庙,西南有小石桥,南北两侧为低洼地,东有一条小河,西有一道东西拦水坝。现在,台上开垦了近百亩耕地,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责任田。
  这一高台,之所以用刘备之名来命名,有着一段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豪雄并起,军阀混战。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备部队在徐州被曹操打散,关羽为保刘备夫人和孩子的性命假意降曹,刘备逃出只身投靠了袁绍。不久,关羽千里走单骑,历经千难万险,刘备、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终于在确山古城会合,曹操派蔡阳带兵前来追杀,被关羽挥刀斩于马下,至今,古城乡尚有三义庙遗址及蔡阳坟。刘备觉得古城不是久留之地,遂率领人马东奔汝南安城(今汝南县王岗镇北湖村),与黄巾军首领刘辟、龚都会合,共谋抗曹兴业大计。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持袁绍荐出奔汝南投黄巾军首领刘辟、龚都袭豫州牧。”即是这段历史。
  刘备在袁绍的支持下,在汝南一带招兵买马、扩充兵力,军队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在此期间,刘陂台曾是刘备两度在此召集部队、练兵习武、调兵遣将的地方,后来人们就把刘陂台改名为刘备台,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麦收之后,刘备台上已经种上了秋作物,我在孙屯村村民的指引下,沿一条小土路向刘备台走去。远望,刘备台是一片凸起的土台子,台子上和周边都是耕地,台子南端边沿立着一个牌子,牌子已向外倾钭,上面刻有“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备台遗址、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三年公布、汝南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十二”等字样。我从台子南沿自西向东望去,但见台子的边缘断面处,有的地方长有杂草灌木,有的地方则土层裸露,里面随处可见年代已久的陶器残片、瓦砾和红烧土,我随手捡了一些绳纹、篮纹陶片和黑陶碗罐残片,这些陶器残片以青灰色为主,红色较少。在台子南沿的东边,有一段用编织袋装土堆的防护墙,以防护台子边缘土壤塌方,袋子虽然已经风化,但堆的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到这些,不由让人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随后,我来到孙屯村向几位当地村民打听,他们都对刘备台略知一二。谈到刘备台,李小庄的申好英老人流露出几多惋惜之情,她说刘备台南边解放初还有庙,台子西南角还有座古代小石桥,后来都拆掉了,原来的台子有十几米高,远望就像南独山一样,台子两侧互相看不见村庄的房屋。过去,村子里的人在种地时经常捡到一些像石镰、石斧、石凿、石箭头、石网坠、石灯盏之类的东西,有的人还捡到了石护心镜,带字的铜牌和铜钱。申好英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屯村有个赤脚医生叫黄国华,政府就给他发了一把雨伞,他竟义务巡护刘备台十几年,如果多一些像黄国华这样的人,刘备台就能保护得更好了。
  汝南县和孝镇刘备台遗址,是一处不多见的古代文化发祥地,也是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河南龙山文化的地域范围和探索淮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可是,由于刘备台长年用于农田耕作,水土流失很明显,加之四角的界限碑早已不见,刘备台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
  落日的余晖照在刘备台上,回望静静的刘备台,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汝南先民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及当年刘备招募兵马、旌旗猎猎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