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国家的名片,代表了国家形象,爱护人民币是每位公民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些不经意举动,对人民币造成了一定损害。那么,日常生活中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有哪些呢?
一是在纸币上涂写人名等标记。主要是中小学校收取费用时,老师怕收到假币,要求学生在纸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等现象。二是利用人民币制作“工艺品”或“首饰”。一般是用硬币穿孔等方式制作戒指和项链,用小面额的纸币折叠成各种形状,制成所谓的“工艺品”。三是滥用人民币图样。常见的是祭祀中的冥币和人民币图样高度相似,还有儿童玩具里也有“儿童钱币”的纸币。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的法治意识淡薄,不了解损害人民币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下列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故意毁损人民币;制作、防制、买卖人民币图样;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损害人民币行为。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人民币,保持人民币的整洁、维护人民币的信誉和正常流通,是我们每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因此,人们要切实做到人民币要尽量平铺整理,不要揉折;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保持票面的整洁;人民币硬币不要穿孔、磨边和剪口;不要随意撕毁人民币;遇到残缺和污损的人民币,要及时到银行进行兑换,不要再进行流通;遇到损害人民币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每位公民都是人民币的使用者,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爱护人民币,保持人民币整洁、完整,自觉传播正确、正面的人民币知识。
(洛阳银行驻马店分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