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田春雨 李云飞
6月8日上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西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获得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河南省仅有七家单位获此殊荣。
近年来,西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立足参谋助手、统筹协调、督导指导职责,聚焦精准识别、精准退出、产业发展、持续增收等重点工作,担当尽职、主动作为、克难攻坚,如期实现68个贫困村出列,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406户45576人全部高质脱贫,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坚持精准方略,构建监测预警帮扶新机制。严格对照精准扶贫识别标准和程序,创新实施“四查四核五把关”工作法,构建乡村实地监测、“两不愁三保障”部门数据监测、行业扶贫部门定期比对监测的“三项监测预警”体系,并在实时监测的基础上落实防返贫致贫保险。累计识别“两类人群”737户,为462户有返贫风险和易致贫人口赔付165.58万元。2020年,产业保险理赔2617.39万元,有效化解了返贫致贫风险。
着力强基固本,打造扶贫产业发展新引擎。研究制定产业扶贫扶持政策,以7.6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撬动2.95亿元金融扶贫资金和近百亿元社会投资,培育壮大了西平小麦、生猪养殖、蔬菜种植、香菇生产、服装加工、畜牧机械制造等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8家,通过“托管合作、社会帮扶、入股经营、资产收益、代种代养”等模式,带动6688户脱贫户稳定脱贫,全县所有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其中贫困村均超过15万元。2020年,该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902元,较上一年增长18.99%,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9个百分点,是2014年的4.6倍。“西平小麦”被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上市公司牧原集团落户西平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西平县海蓝牧业董事长代红艳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奉献奖”,并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建立“四张清单”,走出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新路子。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持续性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安全、资产管理规范、效益保值增值”为标尺,牵头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制度清单、效益清单“四张清单”,构建县级抓总、部门联动、乡村主管、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有效解决扶贫资产“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为谁管”的问题,呈现“扶贫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主体责任明确、运行管理规范、效益持续发挥”的良好态势。2013年以来,全县扶贫资产总投入55.38亿元,形成1894个经营类资产、3635个公益类资产。该经验被河南省《政府工作快报》刊发。
强化志智双扶,激发自我脱贫致富新动力。探索“志智双扶+心理服务+扶贫信访”新模式,建设“爱心超市”209个,累计兑现物品4.8万次。开展励志脱贫户评选活动,营造“宁愿苦干、不能苦熬”的自主脱贫氛围。抓住西平县被定为全国心理服务试点县的机遇,把心理服务机制引入扶贫信访,累计对2.7万名贫困群众进行了心理访谈和心理测评,开展心理疏导1235人,对145名贫困户进行心理救助,使其成功融入社会并稳定就业。西平县“心理服务+扶贫信访”的做法在全省扶贫信访现场会上进行典型交流,“接、解、结”“三字”工作法破解扶贫信访问题经验被省《脱贫攻坚动态》刊发推广。
注重宣传引领,凝聚全县干群奋进新时代。积极在中央、省、市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省、市扶贫专报发表扶贫文章,西平《奏响扶贫宣传最强音 传递感恩奋进正能量》做法在全省扶贫系统干部培训班进行交流,《人民日报》刊发西平《如期脱贫 咱肯定能》,电影文学剧本《洪河湾脱贫记》被评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影视剧本。在全省首家组织编纂出版《西平县扶贫志》,全景记录脱贫攻坚历程,激励脱贫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全力投入乡村振兴。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