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1日
扎实建立“四张清单” 强化扶贫资产管理
  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田春雨 刘天鹏
2021年4月9日,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汪继章一行莅临西平县二郎镇小王庄村调研扶贫资产管理工作。

    西平县二郎镇小王庄村召开调研扶贫资产管理工作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平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六个精准”要求,积极探索,扎实建立四张清单、四个台账、四类制度、四种效益的“四个四”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扶贫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规范运转,到户类资产高效收益,扶贫资产效益持续发挥,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建立责任清单 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
  该县构建县级抓总、部门联动、乡村主管、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把扶贫资产“谁来管”落到实处。坚持“谁实施谁监管”的原则,明确各行业部门的扶贫资产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职责。县扶贫办为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牵头部门,负责建立全县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确权审核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资产登记工作,县发改委等12个相关部门主管本单位承担扶贫任务形成的扶贫资产管护具体工作,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能专业指导管理又能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乡、村两级的扶贫资产管理具体职责。乡镇级对各村扶贫资产全程监管,村级明确资产管护到人,确定资产权益分配。
   建立任务清单 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对标对表省、市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要求,按照资金来源清、资产家底清、类型类别清、权属界定清“四清”管理内容,建立四本台账。由财政部门指导建立全县扶贫资金明细账,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部门资金,乡、村两级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四类资金来源”渠道,算清资产原始价值。然后,统一授码,建立全县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围绕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三条资产类型主线,统筹考虑贫困村退出“7+2”、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的饮水、道路、产业、教育、文化、卫生、人居环境项目资产。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县扶贫资产财政专项投入资金7.85亿元,行业部门资金36.94亿元,乡、村两级资金20.25亿元,社会捐赠资金0.07亿元,总计投入65.1亿元;共建成扶贫资产6596个,其中排查登记公益类资产4702个、经营类资产1894个。全县扶贫资产权属为国有9.7亿元,村集体所有资产55.41亿元。
   建立制度清单 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
  该县建立了覆盖行业部门、乡村的“1+3”资产后续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产管得住、管得了、效益好。出台了《西平县扶贫项目后续管理和管护实施办法(试行)》,探索统一责任体系、统一经费保障、统一标准制定的后续管护机制。明晰“行业部门对口管、乡镇政府主责管、村(居委会)具体管”三级管护责任,规范同类资产管护标准,落实村集体收益、上级补助、社会参与的管护经费。找准不同类资产管护侧重点。公益类资产管保养、维护,注重正常运行;经营性资产管“经营使用、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利益联结”,注重安全效益。县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部门领域资产管护制度、标准和规范,明确管护目标、质量要求、管护方法、操作规程及应急保障等机制。全县同类项目资产管理执行一个部门出台的管理标准,目前已陆续出台8类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效益清单解决好“为谁管”的问题
  坚持“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原则,积极探索让扶贫资产管理出效益、向扶贫资产管理要效益,通过扶贫资产管理与贫困群众建立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13年以来,该县形成股权、固定资产等经营类扶贫资产账面价值3.4亿元,年收益3154万元,实现了到户产业扶持项目、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有贫困人口的27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5万元以上,其中在20万元以上的村有20个,10万元以上的村有101个。聚焦贫困人口、边缘户增收,设置扶贫资产管护公益岗位6473个。经营类资产收益实行差异化分配,覆盖全县11147户26054人,户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2019年,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度增长36%,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推行“五种模式”,紧密扶贫资产效益链接,形成相互依存、合作双赢的新型带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