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2日
口琴悠扬

王太广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文章很多,其中两篇引起了我的关注:一篇是《解放军报》(2015年6月30日)发表的《杨靖宇牺牲时怀里揣着一把口琴》;另一篇是《哈尔滨日报》(2015年5月31日)发表的《口琴声声,唤醒民众——音乐人侯小古与哈尔滨口琴社的抗日斗争》。我读完之后,才知道口琴这个小小的乐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用来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抗日的精神武器,同时也联想起自己青少年时期与口琴相关的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名叫贾丽丽的女知识青年,从汝南县城下放到俺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她漂亮、活泼、开朗。有一次在刨红薯歇息时,她掏出了用手帕包着的闪闪发亮得能照出人影,中间夹着草绿色条板的口琴,坐在红薯秧铺子上,兴奋地吹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公社是个常青藤》等革命歌曲。口琴吹出的悠扬乐曲,打破了乡间的宁静,给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同时引起社员们的极大兴趣。
  长期居住在穷乡僻壤的乡亲,大部分没上过学、没出过门、没见过世面,去过县城的都屈指可数,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哪见过这神奇的洋玩意呀。这小巧玲珑的东西,通过与嘴唇的咬合和滑动,竟然吹奏出美妙的旋律,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当贾丽丽吹完之后,好多社员都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围到她跟前传看口琴,猜测里面藏了什么秘密。一个叫崔平的姑娘从贾丽丽的手中要过口琴后看了看,想往口中放,这时贾丽丽边笑边阻挡说:“口琴只能一个人吹,别人……”没等她说完,崔平就打断了她的话:“怕得传染病是呗,你看咱这里的社员个个身体都棒得很,哪有啥病啊!”贾丽丽看出了社员们新奇和渴求的目光,不好意思当面拒绝,她转身看了看地头处放有一桶让社员们喝的凉水,就说:“这样吧,每人吹一下,然后在水里漂洗一下,好吗?”由于社员们不懂吹口琴的要领,根本不知道什么曲调,完全凭个人的气力猛吹,或高音、或中音、或低音。每当一个人吹时,其他的人都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贾丽丽在与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逐步建立了深厚感情,她不仅在劳作的间隙吹,而且在生产队召开会议之前吹,谁让她吹哪首歌她就吹哪首,彼此之间非常愉快。每当她吃过晚饭后就在自己的住处或门前吹。有一天午饭后,我往她家里看,只见她吃过饭、刷过碗,然后洗洗手、漱漱口,接着从三斗桌的抽屉里拿出她心爱的口琴。口琴由一块花手绢裹着,躺在画着音符的长方形硬纸盒里。她把口琴轻轻托起,放在手心上,拿起小手绢擦了又擦,嘴贴上去试了试音,再用手绢擦擦,而后送到嘴边,紧接着,我们熟悉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旋律响起。有的孩子听到优美的口琴声,便循声而来。贾丽丽悦耳的口琴声成了社员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每当我听到贾丽丽吹奏那动听的口琴时,心里特别高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小巧、最简易、最便携、最精美的乐器,口琴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旋律。我上初一时,比我高一个年级的刘建华,热爱文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文艺演出中,刘建华的节目是口琴独奏。第一首歌曲是《火车向着韶山跑》,只见口琴在他的上下嘴唇间来回滑动,头也不停地晃动,随着乐曲里脆蹦的节拍,我们似乎听到了火车轮子“哐哐”的声响。在《我是一个兵》的演奏中,他粗大的手指频频地扇着口琴的底部以增加颤音,由于这个曲子节奏欢快明朗,旋律慷慨激越,台下的同学合着琴声的节奏兴奋地打起了拍子,整个演出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我爱听口琴,更想拥有口琴,只是家里穷,买不起。1975年,我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领到工资就跑到汝南县城的百货大楼花三块七毛钱买了一把上海产的“国光”牌重音口琴,虽然能吹响,但吹不成连贯的曲子。我闲暇时就到刘建华家请教,他教我学会了怎样吹高音、低音、单音、合音,也学会了用舌尖打辅音拍子以及满口含、唇含等技术,听起来有点儿手风琴的味道。我练的曲子大都是革命歌曲、电影插曲和革命样板戏。每当夜晚,我或在住室,或到大门外的桥头、路边练习。夏夜的月光下、风口路边、纳凉处,都曾留下了我生涩的口琴曲调。到了年轻人相聚,或举行小型联欢活动时,都有我用口琴助兴、传达希冀、渲染氛围的情景。口琴成了我打发时光、消除疲劳、抒发情感的伙伴。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没再吹过口琴,也不知把它放在何处了。但口琴的美妙声音却永远萦绕伴奏在我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