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7日
加工红薯粉条 拓宽致富之路

记者 李 旻 文/图

    晾晒红薯粉条。

    将和好的淀粉放入特制装置里。

    冷却定型。

  大雪已过,天气渐寒,正是手工粉条制作的好时机。近日,驿城区沙河店镇山湾村一户农家院门前,一口直径约1.5米的大锅冒着腾腾热气。一团团白色的淀粉经过一个特殊的装置,变成一缕缕白色的丝线缓缓滑入滚水之中,顷刻间变成浅褐色的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粉条。紧接着,这些冒着热气、带着黏性的粉条被挑入大锅旁边一口冷水缸中,在师傅娴熟均匀的舞动下,粉条在水中划了几道漂亮的弧被穿进木杆。早已守候在旁边的人接过挂上粉条的木杆,转身放入冷水槽中不停摇摆、揉搓,彻底涤去黏性,那一条条泛着青光的浅褐色粉条均匀地分布在木杆之上,被悬挂在一旁。经过冬夜的冷冻,再经过阳光下晾晒脱水,手工粉条才算制作完成。
  市委老干部局驻山湾村第一书记冯卫军告诉记者,山湾村素有制作粉条的传统,因为村里土地适合种红薯,所以家家户户都种植红薯。过去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如今生活好了,吃的东西多了,村民便把红薯拿来做成淀粉和粉条,既利于储存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将来,我们准备把山湾手工纯红薯粉条打造成一个品牌!”冯卫军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