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30日
市农科院
传授高效生产技术 提升先进种植经验
  本报讯 (记者 王朝朝)11月27日,由市农科院主办的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试验站技术培训会召开,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和市农科院领导参加了会议,对我市示范县农业技术骨干、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了培训。
  会上,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自力研究员、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试验站任秀荣研究员和王树杰副研究员分别就“红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抢抓大豆发展机遇、提升大豆生产水平”“大麦饲草料绿色生产技术”3个主题进行了授课。与会代表并就河南省甘薯杂粮生产现状、今后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示范基地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现场交流。
  市农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光温充沛,西部山冈丘陵较多,适宜各种杂粮作物生产。我市大麦常年播种面积达19万亩,占全省1/3以上,产量高、品质优,是我国大麦生产优势区。同时,大麦晚播早熟、耐贫瘠、适应性强,有利于调整茬口,后茬作物增产显著,有利于农民全年增收增效。我市6~9月份光、温、水不仅有利于大豆的生长,而且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近些年,随着“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我市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到80万亩,占全省1/8,是黄淮流域大豆重要的主产区,也是河南省高产、高蛋白大豆优势种植区,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蛋白来源;我市确山、泌阳属浅山丘陵区,其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甘薯的生长,甘薯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其中“确山瓦岗红薯”是全国知名商标,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并建成了集农产品开发、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地红薯领军品牌。驻马店市在发展大麦、大豆、甘薯等杂粮生产上已初见成效,但在新品种、新技术利用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潜力。
  据了解,2020年省甘薯杂粮生产技术体系驻马店试验站建设大麦示范基地800亩、大豆高产示范田600亩。在西平县宋集示范基地,200亩大豆新品种“驻豆 19”平均亩产235.48公斤,喜获丰收。在泌阳县下碑寺示范基地,驻大麦4号300亩示范田后期遭遇干旱不利天气,平均亩产仍达459公斤,比同期小麦平均亩增产30公斤~40公斤,且后茬作物玉米产量比小麦茬每亩高出50公斤~80公斤,增产增收效益相当可观。
  会后,参加培训人员纷纷表示,本次培训会授课内容十分丰富,专家们言传身教,解答了生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大家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多向各位农业专家学习,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产量和效益。
  这次会议必将加快我市优势作物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杂粮作物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对我市杂粮作物生产起到提质增效和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