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5日
创新托养模式 开辟脱贫新路径
我们离残疾人越近 他们离困难就越远

记者 滑清泉 高君瑞


  “我希望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10月13日,当这句耳熟能详的流行语,从重度残疾人刘更臣嘴里说出时,让记者为之动容。
  2009年的一场事故,让刘更臣失去行走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经济来源,让他对生活一度绝望。2016年,入住上蔡县邵店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后,他接受了系统电商培训,如今通过手机销售当地特产,每月均有几千元的收入。今日的生活对于他,不再是灰色,每天都有新的希望降临。
  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残疾人曾是贫困人口中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人群。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驻马店按照“就近就地、方便群众、医养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市级统筹、县乡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残疾人照护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问题。
  目前,全市已建成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115个、托养照料2097名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实现了“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的目的,走出了一条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增收脱贫的新路径。
  重度残疾人由于身患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导致家庭背上沉重经济负担,同时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陪护,而使家人失去外出就业增收机会,双重压力使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实现脱贫。集中托养后,在照顾了贫困残疾人同时,各县区又开发了护工等公益性岗位,按照一个护工照料两名重度残疾人员的标准,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既解放了残疾贫困家庭劳动力,又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家庭收入。
  目前,全市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为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稳定增收岗位2000多个,人均月增收在20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重度残疾人家庭成员后顾之忧。
  “有一个亲戚在护理中心,一个家庭就松了一口气。一个家庭脱贫,整个地区都感到温暖。”“我们离残疾人越近 他们离困难就越远。”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多次高度评价驻马店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2018年,该模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并成功入选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向全世界广泛推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的有力抓手,提高贫困残疾人致富能力是智力扶贫的治本之举。
  驻马店有60万残疾人,占河南省残疾人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有49万残疾人生活在农村,比一个中等县的人口还要多。24万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建档立卡的智力、肢体重度残疾人有2.96万人。面对这么一个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庞大群体,托养是平台,就业是关键,只有有了就业保障,托养残疾人才能“稳得住、留得下”。
  为此,驻马店积极探索、创新融合托养就业模式,把托养与就业相结合,坚持托养和工疗相结合,使残疾人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改善了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起到了很好的工疗康复效果。同时,坚持托养和创业相结合,建成残疾人电商中心,通过电商创业培训,激发残疾人电商创业的内生动力。
  每天上午,平舆县十字路乡石磙庙村委的贫困户残疾人孙桂英和30多名留守妇女、残疾人一起,在李芳庄生态种植产业园里分拣西葫芦、礼品西瓜装箱。
  孙桂英自豪地说:“我在这里干一些轻活,人家工钱一天50元,我一天60元。”而这一切,不仅是孙桂英自强奋斗、与残疾的身躯抗争的结果,也是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特别厚爱、关注、扶持的成效。
  梦想,从托养中心起航!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不只是被托养,他们同样心怀梦想,并为之辛勤耕耘。驻马店60万残疾人正在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