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义和寨 山石筑就的历史
  □王有震张成亮
  在豫南老区泌阳县马谷田镇东15公里处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座用石头垒成的高大山寨——义和寨,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会址,也是豫南罕见的现存较完整的围寨之一。
  据《泌阳县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12月中共鄂豫边省委在义和寨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游击区建立抗日自卫会和农民自卫队。”该书还记载:“义和寨海拔602.8米,位于马谷田乡东部,与桐柏县交界,上有石围寨,清代曾为义和拳、白莲教聚集习武之处,现有遗迹。”
  据国有马道林场的职工王本宇和马谷田镇堡子村老支书陈国珍介绍,据传义和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李自成义军曾在寨上及山脚驻扎。寨北山脚下有条河叫营盘河,河流水缓,沙滩面积大,河畔有座营盘遗址,凿有几十处旗杆座穴,这些是当时安营扎寨时留下的痕迹。义和寨有东西两个寨门,西门原是2层楼,寨门过道内竖着清代皇帝御立的“义和寨”石牌匾,寨门旁有4块石碑,20世纪50年代被人拉走架桥铺路,前段时间镇干部在下河村找到2块。据记载,义和寨强盛时非常热闹,有一两万人在寨内居住。
  笔者日前在挖掘泌阳县老区红色文化中,偶然在马谷田镇郭岗村堡洼组的一口井台上发现了散落民间的“义和寨”西寨门的石牌匾,上面字迹清晰可见:“上谕泌阳,兴隆山义和寨,咸丰岁次庚申冬月谷旦”。
  经走访群众及查阅散失在下河村松树林组由村民秦民闯一家人保存的晚清咸丰八年的《众志成城》碑证,义和寨来历为:道光、咸丰年间国势日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有高邑陈木或、文举人等乡绅在道光年间倡导捐资建寨,兴办团练,保护乡民。历时十多年,山寨终具规模。“尚义焉,贵和焉”,故名义和寨。后在咸丰年间和民国初期又各修缮1次,当时都动用民工数万人。“每逢四乡匪猖獗之时,乡民便躲避于山寨,以求庇护”。
  继陈木或、文举人之后,堡子村桃园王四老(书名王朔庆)及其子王同德皆继任寨主,直到民国25年(1936年)止。
  民国29年(1940年),马谷田镇肖岭村肖振清(人称肖大先生),自称“东方社”(又称白莲教)主。他和领兵大元帅冯玉兰(桐柏官庄人)等聚众千余人,以大刀、长矛为武器,并辅以“邪法”,起兵造反。他们竖起龙、凤两面大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恶霸,自封有天子和娘娘,把寨上东北角3间茅房作为“紫禁城”,现在当地百姓还把寨子东北一隅称为“紫禁城”。白莲教徒宣称刀枪不入,拿板凳当马,鸡毛当飞刀,坐草蒲团上天。后义和寨被国民党67军刘善人部队攻破,除少数白莲教徒逃走外,大多数人被歼,繁荣的义和寨从此走向衰落。
  仲夏时节,我们怀着对义和寨神秘故事的好奇、对群众反抗精神的崇敬,穿茂密森林,攀羊肠古道,终于登上了这个曾经熙攘繁华的高大山寨。义和寨整个由石隆山、鹁鸽笼山、平岭山、双猴山等几座山岭倚地势环绕而建,围寨总边长约6公里,现存约4公里残余石墙,东、南方保存较好,围墙宽处2米多、窄处1米左右,均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坚固雄伟,蜿蜒在山顶四周。
  义和寨现有炮台数座,寨墙上设有瞭望孔、枪眼,围墙高低不齐,现最高处6米多,最低处有5米。站在西寨门放眼望去,犹如弯弯曲曲的长城,蔚为壮观。整个寨呈“圈椅状”,东北隅最高,其余东、南、北、西次之。寨东西边缘各有一缺口,为古寨门处,乱石堆积,有石阶可辨。
  义和寨峰峦奇特,怪石嶙峋。攀沿在山寨顶,我们抚斑驳寨石,看断壁残垣,听林涛阵阵,遥想当年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壮烈场面,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1936年12月下旬,中共鄂豫边省委在泌阳县马谷田镇义和寨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北方局的指示精神,着重解决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和组织群众成立抗日自卫队问题。会议决定对省委和游击队进行组织调整,王国华任省委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部长、邓一飞任宣传部部长、仝中玉任游击队政委、陈香斋任游击队队长。
  省委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加强游击战争的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同时加强匪运工作,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义和寨会议后,省委致力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恢复了泌阳县委,决定了边区下一步工作方针政策,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义和寨林区属国有泌阳县马道林场,也是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1万多亩的原生态森林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由于它终年置身于人们的视线之外,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马道林场职工的精心养护下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成为天中驻马店乃至中原最原始的森林氧吧之一。
  近年来,国有泌阳县马道林场将山下通往义和寨的道路修成了水泥路,并初步把西寨门到半山腰陡峭的山路修筑了台阶,特别是2017年泌阳县人民政府专门在义和寨竖立了中共鄂豫边区省委会址的“革命老区纪念地”石碑。
  如今的义和寨今非昔比,已经成为泌阳县红色文化著名景点之一,吸引着大江南北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