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水屯公社卫生院里,有一名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的年轻人,经常穿着褪了色的淡黄色旧军装。他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听起来似懂非懂,人们都叫他张蛮子。
其实他叫张阳生。1934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4月,当地解放后,驻扎的解放军很多。张阳生特别喜欢解放军,每见到一位解放军他都撵着看跟着跑,一心想参军。有一天,终于有一位连长,看这位小伙子要求迫切,就欣然答应了。张阳生穿上军装后,就当起了卫生员,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认真钻研医疗技术,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1954年就入党、提干了,1956年被保送到原南京军区第六军医学校学习,1958年转业到河南省汝南县人民医院工作。转业没多久,县医院院长发现张阳生天资聪明,对人热情,虚心好学,踏实能干,就推荐他到河南医学院学习。1961年,张阳生毕业后,看到农村缺医少药,主动向组织申请,被分配到水屯公社卫生院工作。
当时的卫生院设在石庄大队郑庄生产队,只有几间破草房,没有床,医生、护士、患者都睡在摊有麦草的地上。张阳生很能吃苦,他在条件极其简陋,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热心为农民诊疗治病,群众威信很高,不久他便被任命为水屯公社卫生院院长。在他的努力下,卫生院很快搬迁到了水屯公社机关所在地。张阳生既当院长,又当医生;既是内科医生,又是外科大夫;不光坐诊,还经常出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
张阳生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他对寻医问药的患者认真负责,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众人,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同时也博得了卫生院的化验员贾世兰的好感。他们相依相爱,不久便结婚生子。最令他们难忘的是1963年4月22日,张阳生的爱妻贾世兰在妇产科里临盆分娩,这时,汉石桥大队汉东生产队的朱方宇被十几位社员用小木床抬到了公社卫生院。朱方宇患肠梗阻疼痛难忍,张阳生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患者家属对张阳生说:“算了,您这么尽力,我没啥说的。趁他现在有口气,我赶紧抬回去准备后事吧!”然而,张阳生果断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抢救!”一边是素不相识、肚子疼得直打滚的农民患者,一边是相依为命的爱妻即将临产,张阳生毅然选择了前者。当他满头大汗,拖着疲惫的身体从手术室出来时,护士告诉他,贾世兰生了一个胖小子!他兴奋地跑到妻子的床前,妻子满含泪水地抱怨他:“我需要你的关键时刻,竟然找不到你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说咋办?”张阳生听后泪流满面,呆呆地站在那里。是啊,他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他能说什么呢?
张阳生的办公室兼住室虽然很简陋,但他善于钻研业务,每治疗一个典型病例,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有详细的记录。
张阳生在实践中善于总结、归类,探索各种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他撰写的《实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期性面神经麻痹》《采用穴位结扎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均获驻马店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他领导的水屯卫生院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张阳生当了20多年的院长,在水屯、韩庄、老君庙、罗店等乡镇很有名气,他不仅对人热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医术高明。张阳生经常自费为患者提供吃住服务,对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捐款捐物。很多人对张阳生不仅佩服、敬重,更是感恩、感激、感谢。
1984年,组织调张阳生到汝南县城关医院当院长。他本人晋升为副高职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出席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他的先进事迹曾被《健康报》《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专题报道。他本人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当代医药名人”和“中国世纪专家”荣誉称号。
张阳生在1994年退休后,城关医院一直聘请他继续坐诊。他常常对年轻医生说:“我看病有两个原则,一是让病人明白病情,二是让病人尽量满意,医生不能随便打发病人,要对他们负责。”这也许就是张阳生一直坚守的信仰和医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