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杨庄 棠溪湖畔的一颗明珠

黄兢业 文 王诗哲 图


  一个传统的村落、一个厚重的地方——当我踏进西平县出山镇杨庄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时,这里处处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芳香。
  杨庄的南边是伏牛山的余脉跑马岭,跑马岭山下是碧波荡漾的谭山水库,又名棠溪湖。湖的南岸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冶铁遗址。村庄的南边距棠溪湖仅十米左右,东、西、北三面建有土寨,寨门北是出入村庄的唯一通道,东、西寨墙外各有一条大沟,俗称“老虎沟”,与棠溪湖连通,碧水绕村。村内西北角建有关帝庙,有大殿一座、东西厢房各一间,占地五亩左右,庙内有柏树数十棵、槐树一棵,庙宇和古树均于1961年春损毁,不复存在。村外东南角有一古寺——金钟寺,又名黄花寺,建寺年代不详,毁于清中期。
  村中老人张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初村中有一个姓杨的考中进士,在朝中做官,清正廉洁,奸臣欲害之坏其风水,就在寨东、西两边挖沟,起名“老虎沟”,老虎吃“羊”,杨家自然消亡了。故事的真实与否无可探究,但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钩心斗角。杨进士死后葬于杨庄西南角,现棠溪湖南岸,墓冢规模宏大,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后人前来扫墓祭奠。杨庄以张、杜、王、皮姓为主,村内民居坐北向南,占据自然优势,整齐划一,前、中、后三条硬化街道,居民出行便利。杨庄被青山绿水环抱,历史文化(尤其是冶铁铸剑文化)厚重,呈现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风貌。
  杨庄是我国冶铁铸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据河南省冶金考古专家李景华考证,棠溪冶铁铸剑业鼎盛时期,规模达480平方公里,域括西平县的西部、舞钢市的全部、舞阳县的东南部、郾城县的西南部。在冶铁铸剑的中心区域形成了棠溪城、合伯城、冶炉东城、冶炉西城四大城区,史书有“十里棠溪十里城”之中,而杨庄则处在冶炉东城的中心。据村内老人张胜讲,谭山水库(棠溪湖)于1957年12月27日开工修建,民工在湖底发现了60多座冶铁遗址,今棠溪湖北岸还有一座冶铁残炉。据老人张振宇讲,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庄外西南角还有一排几十座冶铁残炉。在这大量的遗址中,最有价值的是谭山水库南岸的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冶铁遗址。遗址内的冶铁残炉上部为椭圆形锅底状炉缸,下部为井筒状,底部和风沟相接,风沟内的耐火料还保持着颗粒状态。它对追溯和研究我国冶铁史、军工史和科技史,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在杨庄的田野里,至今还遗留着当年冶铁倾倒的铁渣、铁矿石,把土地染得铁红,村民在耕作时还不时会翻出残铁剑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如陶盆、陶罐、陶瓮和砖、瓦等材料。在座谈中,杨庄的张胜讲,他们村西有一块地俗称铁渣地。新中国成立前,南阳、信阳、泌阳、平顶山等地的村民都到这块地里“刨铁干”——收集铁渣子。他们把收集到的铁渣子放到石臼里捣碎,然后过箩筛出的细面便是“铁干”,专治贫血、大肚子等疾病。新中国成立以后,医疗条件改善,人们便不再来这块地里“刨铁干”了。村民张振宇讲,在“文化大革命”时,他担任民兵连长,深翻土地时曾挖出四只碧绿透明的碗,一只“护心镜”以及残剑残刀,当时没有保护意识都丢掉了。
  杨庄传承着古老的民风民俗文化,并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杨庄唐朝时便建起了关帝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杨庄于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举办关公庙会,大戏二台至三台,并有民间“拉死驴”“二鬼扳鳖”等民间故事演出,演出三天三夜。演出开始之前,大铜器、盘鼓、大喇叭请出关公神像,置于轿中沿棠溪河巡游,后复归庙中。每年的庙会,吸引着遂平、泌阳、舞钢、舞阳等地的商人和附近的老百姓赶会,一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车马塞巷,至关帝庙上香、许愿、求子行祭礼的信众更是络绎不绝。戏台前分大小场儿,大场儿居中,是乡绅名士之流及男人们的看戏场地;小场儿在大场儿的左右两边,是妇女和儿童的看戏场地。大小场儿界线分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杨庄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在传承庙会文化的基础上,于2000年春恢复了大铜器表演,建起了民间舞蹈队。原来正月十六日的庙会改为每年的三月十五日,本村的民间舞蹈队、大铜器,也参与到庙会的演出之中。
  杨庄村曾是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司令部的所在地。1944年5月,日军侵占西平县城,不久日伪军又在西平西部的合水镇驻扎了军队,国民党西平县政府逃往酒店村一带的山区,继续盘剥当地的老百姓,劳苦大众热切盼望新四军的到来。1945年1月6日,新四军河南兵团司令员黄林率领部队沿着跑马岭北麓向酒店村北进,途经月林、香王、李孟银等村。当行至常岭村时,遭到了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阻击,新四军一阵冲杀,全歼保安团一个中队,然后像一把尖刀挥戈西征,进至舞阳尹集,一举击溃当地的皇协军独立大队。为了建立稳定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又撤回到酒店村一带,司令部就设在了杨庄关帝庙内。司令员黄林在这里谋划指挥了多次对日伪军的战役,打垮了刘斌如、冯子乾、宋光甫等国民党的游击大队,并于1945年3月夜袭合水镇,歼灭日伪军4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300多支、战马数匹。
  在杨庄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最具代表性的是金钟寺的故事。在杨庄村外的东南角,有一块三十亩左右的高地,当地老百姓称为“和尚顶”。这里原来是个大寺院,建于东汉末年,名为金钟寺,香火鼎盛。至清朝中后期,寺院颓废破败,被一强盗占据了。这强盗对前来进香求佛的女子轻则调戏、重则拘禁奸淫,并与县官勾结祸害百姓。有一正义的县衙巡捕决定杀掉这个恶棍,为了掌握证据,便到金钟寺暗地查访。一日,一小沙弥出来买木梳、胭脂、头绳,正巧被巡捕碰见,从而得知寺内必有被拘禁的妇女。他回到县衙便向知县汇报了此事,知县拂袖道:“罢了。”巡捕借机附和道:“好,‘耙了’。”于是,巡捕带领人马围着金钟寺,活捉了这个恶棍,然后在寺院外挖一深坑,把这个恶棍推了进去,头颅露出地面,几匹骡子和马套上耙,扬鞭打骡子和马,把这个恶棍活活“耙死”,为民间除了一害,最后一把火烧掉了金钟寺。寺内的那个大铜钟已具有灵性,见寺院被毁,便行走到寺院外的一条深沟里往沟壁上钻,人们见状急忙拽住钟环往外拉,可怎么也拉不住,巡捕套上两匹马往外拉,拉断了钟环,铜钟仍钻进了土里。据村里老人讲,1966年之前,这块地每天晚上还泛起一片片的红光,后来便慢慢消失了。
  与杨庄告别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站在棠溪湖边,只见近在咫尺的跑马岭在雨中更加苍翠,清澈的湖水微泛波纹涌到山脚下、涌到无边的天际,身后的杨庄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碧水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