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乡村的最美风景线

盛德劭

扶贫车间


  珠三角的“金凤凰”,飞栖洪河岸边的梧桐丛林,五岭之南的红木棉,移植在豫南大地的“车舆之乡”。
  这是村里的扶贫产业帮扶基地的车间,这是筑巢引凤“归雁”反哺家乡兴办的加工企业,这家企业先培训员工学技术,然后上岗,常年安排农民工、贫困劳力就业脱贫,让多年围着锅台转、带孩子看家出不了门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这里每年为员工发放工资数百万元,获得了市、县授予的“优秀带贫企业”称号。
  这家企业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每年的订货会上,成为同类产品的佼佼者畅销全国,又搭乘“一带一路”的顺风船,每天由快递公司的班车运到海关,销往港澳台、东南亚。
  村里的扶贫车间,是盛开在乡村振兴百花园里的一朵花。

扶贫大棚


  鲜嫩的黄瓜、豆角,水灵的西红柿、太空椒,采摘后装上有轨电车,一按电钮驶出了“大棚闺房”;吊满大棚的西瓜,滚满一地的白香瓜,一车车运到城里的超市……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里几年来都举办叫响省内外的“西瓜科技文化节”,这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西瓜星创天地”。
  这里借助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基地的平台优势,当地政府投资建成300座占地900亩的钢塑结构大棚,然后按订单统一销售产品,每斤增加两角钱的提成,优惠的条件优先吸纳贫困户、残疾人承包管理大棚,为他们铺就脱贫之路。
  这里依托对口帮扶单位市农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势,优先培训贫困户、残疾人学习掌握大棚瓜菜种植管理技术,然后一棚一棚实地教会操作方法,一人一人传授技术真经。
  十里八村的贫困户劳力来了,他们在这里智志得到双扶,承包大棚种植管理成了“棚长”,周边乡镇的残疾人开着电动车也来了,他们在“扶贫大棚”里自食其力,年收入超万元,脱了贫后扬眉吐气。
  扶贫大棚助这家企业捧回了市政府授予的“扶贫助残先进集体”的光荣牌匾。

文化大院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村村建成的文化大院,成为一座座功能齐全的复合型学校。
  大舞台上,县文化馆的老师正向村里人传授扇子舞、腰鼓舞、舞龙狮、划旱船、扭秧歌……灯光璀璨舞翩跹,舞出了一村人的精气神,舞出了千家万户笑口常开。大舞台从村里的古戏台华丽转身,上演传唱着往事数千年的真善美,讴歌着扶贫攻坚的新人新事新诗篇,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家书屋里,有戴着老花镜埋头研读生态科技种植的“老把式”,有摘录养蜂技术的小青年,借阅书刊的有村里的种养大户,捧读新党章的是村党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其中,有一本诗歌集是村里一名打工青年撰写出版的,人们传阅着啧啧称赞。
  在村里的文化大院,驻村第一书记正给贫困户、残疾人讲解精准扶贫政策,讲述本村励志脱贫的动人故事;从这里培训走出去的数百名月嫂,扮靓一座又一座城市,成为一张金不换的“家乡名片”。网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乡村振兴讲座……这里是专家、教授、农艺师青睐的百家讲坛,这里是播种科技种子的地方。
  文化大院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