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4日
山水田园绘锦绣全域盛开文旅花
    铜山湖与铜山相连。

    石门水库。

    马谷田万亩果园。

    白云山瀑布。

    铜山湖鸟岛。

  三山一圣地,二水分东西。泌阳县属浅山丘陵区,境内伏牛山与大别山在此交汇,长江与淮河于此分流,总体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铜峰积翠、泌水流香、盘岚朝起、竹林晚照等自然景观,亦将泌阳最美的风景,藏在山水之间。
  “十四五”期间,泌阳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立足山水生态与文化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核心发展路径,锚定文旅强县建设目标,以《泌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抓手,通过规划引领、项目驱动、业态创新等,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构建起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实现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支撑”的双向跃升。2023年,创成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先后创成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3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1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及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旅游接待人次从2021年340万人次,增长到2025年10月底57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21年全年4亿元,增长到2025年10月底16亿元。如今,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泌阳在文旅强县的发展道路上步履铿锵、越发稳健,文旅之花必将在泌阳县这片热土上开得更美、更艳。
   统筹谋划 擘画全域旅游新蓝图
  泌阳县精准锚定文旅强县定位,精心组织、统筹谋划,编制完成《泌阳文化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泌阳段建设保护规划》和《泌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聚焦盘古山、白云山、焦竹园、铜山湖湿地公园等重点旅游资源,通过全县资源普查完成1066个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新发现资源单体711个,系统梳理出盘古文化、红色文化、生态资源等核心禀赋,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十四五”期间,泌阳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按照路升级、村整治、山保护、水治理的原则,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构建出了红色文化旅游观光带、绿色山水旅游观光带和两河游园观光带。围绕全域旅游重点,通过有机整合花菇、夏南牛、俸皇酒、马谷田梨、白云仙桃、春水柑橘等各类资源,以点划线、以线带面,把各种资源串珠成链、聚链成片,构建成了寻根问祖溯源游、红色记忆研学游、灵山秀水休闲游、十里画廊乡村游、工业产业参观游、城市公园景观游等10大精品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了“城在园中卧,村在林中憩,人在景中游”的园林城、森林城、兴业城、景观城。
  品牌赋能 铸就产业发展硬支撑
  泌阳自古就有“八大景观”之说,“貌垛龙容”白云山、“盘岚朝起”盘古山、“铜峰积翠”铜山、“泌水留香”泌阳河等秀丽、雄伟、奇峻的自然景观均引得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挥毫泼墨。如今,泌阳县以水为墨、以山为轴擘画出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十四五”期间,泌阳县围绕白云山、铜山、盘古山等重点自然资源开展文旅行业提质增效、改造升级项目。在白云山,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发出山地观光、登山探奇、星空露营等项目;在铜山,依托传统铜山文化节,邀请马戏团、戏曲名家、知名歌手连续举办庙会、戏曲联唱、音乐节等活动;在盘古山,依托盘古文化节,邀请书画名家和爱好者挥毫泼墨传递盘古文化,打造奇石园、书画馆、游乐园等项目丰富文旅资源。在泌水河和小凉河,依托泌水倒流的地域优势推进河流生态治理,再现“泌水倒流”景观。景区的不断升级改造,不仅使得李朝京水杉林、九龙瀑、滴水崖、一天桥等景点持续“火热出圈”,也推动景区周群众掀起“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建设高潮。泌阳县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绿了山坡、美了乡村、富了群众,一幅山清水秀,大美泌阳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旅融合拓宽全域旅游新维度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泌阳县历史文化悠久,境内不但有范缜故里、焦阁老坟、楚长城等历史古迹,更有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地和焦竹园革命旧址等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
  红色文旅资源是泌阳县文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泌阳县依托焦竹园革命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途径地、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有序推进保护修缮的同时,加快推进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陈列馆等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观光带,助力打造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核心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
  文化既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也是创新的源泉。泌阳县始终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境内文旅产品与线路不断丰富。“十四五”期间,泌阳县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搬迁,新建高标准城市书屋6座,先后举办了广场舞培训班、文化志愿者综合培训班、文联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及美术、书法、音乐、器乐培训80余场,惠及从业者4000余人。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00余场,成功举办咱村有戏”“四季村晚”“我的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等文化活动100余场。培育开发出盘古文化IP体系,创作《盘古开天》《闹嫁妆》《马大嫂救伤员》等140余部曲艺作品,其中三弦书《闹嫁妆》、相声《今非昔比》入围国家级曲艺展演,《扔西瓜》等10件作品荣获全省文艺作品征文一等奖;独幕剧《刘小妹托孤》等15件作品获市级奖,小品《马大嫂救伤员》等20件作品发表《河南曲艺》等刊物。开展文物巡查600余次,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复查文物点495处,新发现文物点64处;公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市级非遗代表项目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5项,王信卿、丁保全、张海涛等8人公布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8人公布为县级传承人。文旅深度融合为全县文旅发展拓宽了新维度、新方向、新动能。
   旅游+N激活全域旅游新动能
  “山水是基石,文化是载体,“旅游+N”是方向。只有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新,“旅游+N”的不断融合,才能让景区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实现多方长远共赢。”泌阳县文广旅局局长邵大胜介绍说。
  “十四五”期间,泌阳县“旅游+N”融合模式创新实施,先后培育出了乡村休闲游、生态康养游、文化体验游、红色研学游等多元化新业态。随着泌阳县“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乡村文旅机制的建立,高邑镇童话小镇、马谷田河南村、王店芳香小镇、花园香菇小镇、春水香芋之乡、角子山马术文化实景演艺等一大批特色乡村文旅品牌开始崭露头角,直接或间接带动近千户农户融入“旅游+N”发展模式,农家乐、采摘园等新兴商户遍地开花。新发展带动新机遇,在全域旅游产业持续发力的带动下,建成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5家、三星乡村旅游民宿1家、精品旅游饭店3家、旅游购物示范店1家、金盘级旅游餐馆2家、星级旅游酒店5家。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依托花菇、优质果品等特色产业,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兴业、富民、强县一体发展。同时,文旅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形成“4+1+N”产业集群新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泌阳县以产业融合为方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如今,泌阳县这座古老的县城,通过保护性开发,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使得全县旅游资源更亮,道路交通更畅,服务意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