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之际,回望盘古圣地泌阳的五年征程,好一幅经济提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五年来,泌阳县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一中心两区一城一都”建设目标,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推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跃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先后斩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用一份厚重的发展答卷,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实践。
经济稳健提质 筑牢发展硬支撑
泌阳县财政与经济指标双跃升彰显高质量发展韧性,2021年至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5.40亿元增至20.87亿元,连续四年超额完成预算且增幅居全市首位,2025年8月底完成年度预算66.5%达14.51亿元,税收占比稳步提升;2021年至2025年8月累计支出超255亿元,9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44.11亿元、增长6.1%(增速全市第二),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余个、总投资超800亿元,通过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县域经济内生活力强劲。
产业集群崛起 激活转型新引擎
坚持产业兴县战略,泌阳县精心培育形成以夏南牛、食用菌、电子电器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了“品质优、龙头大、链条长”的发展之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中,夏南牛产业铸就泌阳“金色名片”,构建起“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恒都肉牛精深加工产业园年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全县肉牛饲养量连续18年居河南首位,年产值188亿元,带动10万群众增收,获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食用菌产业撑起百姓“富民大伞”。泌阳花菇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县建成20多家工厂化种植企业、12万个标准化大棚,年总产量55万吨,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产品远销全球;电子电器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河南重要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集聚383家市场主体,2024年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带动1.8万人就业,实现规模与质量双重跃升。
民生福祉加码 绘就幸福新图景
泌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到生态保护多点发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群众,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乡面貌实现精彩蝶变,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累计投资50亿元推进城市更新,建成19个公园游园,改造25个老旧小区,整治744条背街小巷,同步升级农村基础设施,获得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等荣誉,打造100个市级以上美丽宜居村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注册志愿者超5万人,文明成为城市鲜明底色。
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升级,教育、医疗、就业、文体等领域投入力度加大,累计投资超40亿元,新改扩建12所中小学校、新建2所医院重点建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5亿元,建成县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泌阳县森林覆盖率达52.6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多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让群众尽享生态红利。
砥砺奋进启新程 续写发展新篇章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春华秋实。“十四五”时期的泌阳,在经济发展中彰显速度与质量,在产业升级中展现特色与优势,在民生改善中传递温度与力量,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精彩蜕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泌阳县将以“十四五”圆满收官为崭新开端,锚定“一中心两区一城一都”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为现代化泌阳建设书写更加璀璨辉煌的篇章。
策划:吴 娟 统筹:张成亮 文图:方 祥 徐 明 刘 艺 刘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