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金霞
初冬时节,新蔡县寒意渐浓,乡村法治建设热潮却丝毫不减。在关津乡王楼村的“法律明白人”培训现场,几十名村民聆听司法所工作人员讲解法律知识,不时点头回应、轻声交流。“以前觉得法律离得远,现在课开到村里,遇到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心里都有底,踏实多了。”村民王大伯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法律服务的真切认可。
乡村振兴,法治为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社会结构不断变革,群众法律需求愈发多元,基层矛盾纠纷也呈现新特点。新蔡县司法局主动担当、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文明实践项目,将法治力量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以法治护航乡村和谐发展,让法治之花在乡间沃土上绽放。
建强调解队伍,织密基层稳控网
乡村和谐,始于矛盾化解。新蔡县司法局班子深知,基层矛盾早排查、早化解,才能守住乡村稳定第一道防线,而一支靠谱的调解队伍是关键。为此,该局选聘退休村干部、老教师、致富能人等群众信赖、熟悉乡情的人员,充实基层调解力量,组建起3400多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搭建以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乡镇(街道)调委会为骨干、县人民调解中心为枢纽的三级调解网络,实现矛盾化解力量全域覆盖。
月亮湾街道调解员张建国便是其中一员,此前李家兄弟因老人赡养问题闹得反目,张建国带着调解团队多次上门,结合法理、人情与乡俗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兄弟俩握手言和、达成赡养协议。为让调解员队伍更具战斗力,该局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通过岗前培训、年度轮训、骨干深造夯实业务基础,再以“传帮带”、调解技能大赛传经验、比本领,倒逼队伍提升调解技巧与协作能力。这支“百姓身边的和事佬”队伍,常年扎根基层,成功化解大量邻里、土地、婚姻家庭等矛盾,成为守护乡村安宁的坚实力量。
创新普法模式,增强基层法治意识
普法入心,才能让法治理念扎根群众心底。过去单向灌输式普法效果有限,新蔡县司法局打破固有模式,转“漫灌”为“滴灌”,用群众听得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让法律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线上依托“新蔡司法”微信公众号、“云上新蔡”APP,定期推送婚姻家庭、劳动维权、土地流转等热点领域法律知识与典型案例,群众指尖滑动就能学法律、知权益;线下摒弃“坐堂宣讲”,把法律讲座、咨询台设到村头集市、田间地头,司法干警、法律顾问用当地方言解读法律法规,结合真实案例答疑解惑,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
余店镇东王庄村村民王某,就靠学到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他在外务工时遭遇工伤,包工头一再推诿责任,想起村里普法讲座提过法律援助,便联系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求助,在法律援助律师帮助下成功维权拿到赔偿。“没学法律前真不知道该咋办,现在懂法了,维权有底气。”王某的心声,正是新蔡普法成效的生动体现。据统计,仅去年新蔡县就开展线下普法200多场,发放宣传资料10万份,法治意识如细雨般浸润群众心田,引导大家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习惯。
升级法律服务,架起惠民连心桥
让群众在家门口、指尖上就能享受优质法律服务,是新蔡法治惠民的核心目标。针对乡村地域广、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新蔡县司法局一方面完善实体服务阵地,在各乡镇(街道)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各村(社区)设法律服务工作室,整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调解功能,实现一站式办理,还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让群众遇事在家门口就能找专业律师问明白;另一方面靠数字赋能补短板,打造“天中司法通”微信小程序,整合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预约等功能,支持电话、文字、语音、视频等咨询方式,群众动动手指就能“下单”法律服务,足不出户解决难题。
种植大户刘先生通过“天中司法通”微信小程序解决合同纠纷后连连称赞:“点几下微信就能和法律顾问视频沟通,太方便了。”至目前,“天中司法通”已累计服务群众4.92万人次,办理法律服务事项9000多件,打破时空限制,补齐乡村法律服务短板。同时,新蔡县司法局还围绕本地特色农业、农村合作社发展,提供专项法律服务,让法治保障延伸至乡村振兴产业链,既解群众烦心事,也为产业发展护好航。
如今的新蔡乡村,群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成效明显,乡村愈发安宁;法律服务便捷高效,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法治融入村务治理,干部办事守规矩、群众监督有渠道,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据了解,新蔡县司法局将继续深化普法教育、优化服务供给、培育法治文化,让法治甘泉持续滋养乡野,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屏障,绘就和谐繁荣的乡村新图景。